正在阅读: 【地评线】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满满获得感

【地评线】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满满获得感

2018-12-29 18:25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地评线工作室 李振山

  40年风雨辉煌,40年春华秋实,40年飞速发展。

  这艘“中国号”巨轮,在经历了内乱的缓步发展后,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走上了对内不断改革创新,对外深化开放交往的新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全国人民不断地奋斗、积淀、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富民强国的中国道路。四十年辉煌历程,十几亿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克服困难、砥砺奋进,生活日渐富足、国家日益强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中国模式”辐射周边、影响世界,得到了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赞许。

【地评线】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满满获得感

  经济腾飞,风景这边独好。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了三十年时间,在曲折中前进,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突破僵化的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村活力,公有制经济不断优化壮大,民营经济繁荣发展,外贸和投资高速增长。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2683亿美元,全球排名第15位;如今国内生产总值则高达13.7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一位,相当于美、日、德、俄等国的总和。2018年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中,中国以120家入榜数量居于第二位,接近美国总数126家,远超第三位日本的52家。全国铁路总里程12.7万公里,高铁里程居全球第一,从“绿皮车”到“复兴号”,见证了亿万国人出行方式的转变。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拥有七个,运输着全球四分之一的货物。全球摩天大楼有一半在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新建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国家。从1997经济危机到2008金融危机,中国以体量巨大、富于韧劲的经济,对稳定地区乃至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变到追求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可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探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模式。

【地评线】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满满获得感

  民生改善,生活品质跃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升,从缺衣短食、所有生活日用品全部凭票证供应的短缺时代,到商场遍地开花,天南海北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从数据上看,四十年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55美元增长到9900美元,贫困发生率从97.5%降到3.1%,已经显著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发生率。民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开始,家具电器不断升级,目前全国居民每百户空调保有量为90.9台,冰箱的保有量为93.5台,电视保有量为120台,洗碗机、净水机等新家电也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9亿辆。全国4G基站总建设数达340万个,4G用户突破11亿,占全球总量的半壁江山,走在了互联网时代的前列。对于70年代的国人来说,“旅游”还是一个生僻词,外出游玩更是少之又少,到2017年我国国内游客已达到50亿人次,出境旅游1.31亿人次。随着外贸的发展,中国在全球购买各类商品货物,进口商品博览会更是将阿根廷的大豆、新西兰的乳品、法国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送到国人的购物车里。点点滴滴的数字,背后是满满的幸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关系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与长辈谈起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总会看到长辈意味深长的看着我们说:你们是赶上了好时候哇,我们那个年代哪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

【地评线】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满满获得感

  科学发展,技术迭代升级。科学技术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近代以来的每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会引发深刻的产业变革,导致大国兴衰和格局调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长足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我国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摆脱了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的不利局面,实现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神威、天河计算机戴上了超级计算机的皇冠,神舟、天宫、天舟开启了我国的空间站时代,“墨子”号实验卫星实现人类首次量子通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下线首飞,集成电路、5G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领域核心技术逐步突破西方的垄断,歼20战斗机、运20运输机、国产航母、055型驱逐舰等新型军事装备大幅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愈发强烈,从1985年我国产生首个专利申请,从2011年开始,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7年世界第一,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位亦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倡导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日益发展壮大,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地评线】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满满获得感

  文化觉醒,释放无限魅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实现了古今融汇、中外贯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伤痕文学和自我怀疑,到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政策上厘清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双轮驱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07%,博物馆从340多家增加到4700多家,艺术表演团体从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万亿元,出境游达1.3亿人次。40年改革实践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也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从1987年长城、故宫等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到如今以53处世界遗产位居世界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达39项,居世界第一。《舌尖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电视、网络等各平台热播,一批文艺精品走出国门,释放独特魅力、获得世界赞誉,发挥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积极作用。

【地评线】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满满获得感

  惠及世界,担负国际责任。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致力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热议话题。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十二部分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系统阐释了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思想,鲜明提出了国际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据威廉玛丽学院统计,2000年至2014年,中国共向全球140个国家提供了3620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重大工程项目遍布世界。中国已成为联合国常规预算第二大出资国,并先后派出3万多人次参与维和行动,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人数最多的。中国还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APEC组织、G20峰会、上合组织、亚投行等全球和区域组织,以及伊朗核问题、国际反恐、巴以冲突、亚丁湾护航等国际热点问题中积极发挥作用,维护世界和平。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模式”获得了各国的认可,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1986年,在中国提出“改革开放”之后,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革新开放”路线,使越南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2018年,朝鲜所有道、市委员长组成的友好参观团访华,学习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非洲晴雨表”组织调查显示,中国的发展模式受欢迎程度为24%,约三分之二的非洲人认为中国的影响力“是积极的”或者“非常积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走过四十年的风雨彩虹路,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踏上了再深化、再出发、再创辉煌的新征程,未来的任务还很繁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开弓没有回头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很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即使国内和国际上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阻碍,我们也会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加以解决、加以克服,最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李振山)

[责编:王营]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明出游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