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雪松
从老旧小区,到城市道路,一直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地面井盖,被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职工王润梅“带”到了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的采访中。王润梅代表表示,希望今年带来的《关于提高井具标准要求的建议》能够被采纳,希望老旧小区的环境能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
窨井虽小,却屡屡吃人、伤人,成为城市道中四面埋伏的地下陷阱。2017年至2019年,仅新闻媒体道的全国“马路陷阱”吃人、伤人事件就有70余起。个中原因,与多头管理却维护监管不到位、智能化监管程度不高有关,也与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类辆车载重量增加、过度碾压破损之后发现不及时有关。井盖管理上,一缺标准、二缺智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简短,依然提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王润梅代表的建议,基于本份职业,着眼城市管理,从细微之处切中了社会痛点。
小小窨井盖,关系到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今年4月,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涉窨井盖相关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大对盗窃、破坏窨井盖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负有监管职责、构成玩忽职守、造成相应后果的,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窨井盖与城市地下管网一样,都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当前窨井盖管理现实的困境、屡屡吞人的险境、法治打击的处境,值得反省。窨井盖伤人之所以防不胜防,与井具设施的标准杂乱、百年不变的刻板设计有着重要关系。这说明,窨井盖本身的设计不精心,在智能化的程度上没用心。因此即便法治和管理很劳心,也很难让人们的脚下放心。
王润梅代表建议,提高城市道路井具标准要求、安装智慧井盖防“马路陷阱”,为现代科技设置了一道现实的攻关题,更是一道社会责任题。长远来看,在城市各行业之间井具尽量统一规格的前提下,让井具消除吃人的“牙口”,长出智慧的“脑袋”,科技的力量大有可为。增加防沉降、防盗窃、防响动功能,让每一只井盖有位移监测、有智能化、有“千里眼”,这是一名普通市政管理岗位的职工所期待的,也是居民出行安全所必需的。(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