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AI孙燕姿”“AI周杰伦”走红,解码AI歌手习艺之道
光明网评论员:近来,“AI孙燕姿”火爆出圈。社交网络上,有网民借力人工智能技术,利用神似歌星孙燕姿的声音翻唱了不少歌手的代表作,“甚至换气声都可以模仿”。随着“AI孙燕姿”翻唱歌曲的热传,“AI出来后第一个失业的是孙燕姿”等话题也被推上热搜。
不少人最近沉浸在这音乐的“美丽新世界”中,然而很快就迎来了“梦醒时分”——如果孙燕姿都可能失业,那作为普通人的我呢?在论及时代大势时,“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等表述我们张口就来,但其对眼下甚至未来就业的影响,多数人似乎要钝感一些。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影响就业?人们更多想到的可能是各种平台的智能客服、银行里大批出现的智能柜台,还有工厂里的“机器换人”,甚至最新潮的虚拟数字员工等。不过,近来出现并被疯狂讨论的人工智能新技术的突破,以及衍生的“AI孙燕姿”出圈、AI作图获世界级摄影大奖、某公关公司无限期停止文案撰写外包等一系列事件,让更多人更深切地意识到“未来已来”。
此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第四版《未来就业报告》就指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群就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技术迭代造成的就业岗位结构性流失难以避免。多项研究报告都显示,文书、记录保存、行政工作、会计等具有“可编码性”的工作更容易被数字技术淘汰。
不过,数字技术对就业也不是没有积极影响。随着更多企业采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需要招聘人员管理并应用这些新技术,将有更多数字化相关的工作被创造出来。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去年修订完成的最新版国家职业大典,首次标注了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智能楼宇管理员、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在内的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前述报告亦预测,到2027年,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网络安全等相关职位预计平均增长30%。
对于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工作技能等带来的变化,我们无需过度忧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提前做好应对任何变化的准备。
面对未来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演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至关重要,持续接受数字技能等培训、实现自我发展才有机会更从容应对不断升级的工作需求,也筑牢自身职业竞争力的安全堤坝。除此之外,人机耦合大趋势下,对劳动者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感知力等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长期储备,以更好适应与人工智能等协同合作的新场景。这也呼唤企业、政府能敏锐感知相关需求,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服务,助力蓄积人才红利。
更好适应新技术革命下的就业新趋势,还有赖于包括教育系统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比如,职业教育如何紧跟变化趋势,在强化劳动者对科技工具和数据技能的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比如,传统教育如何在新评价体系的指引下,加快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和创造更多样的思维方式,等等。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业,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前瞻规划、精心筹谋,持续蓄积人才红利。
上个月,被舆论冠以“力度前所未有”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正式推出,这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磅举措。在此之前,《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入选名单》公布,涵盖数字生活、数字工作、数字学习、数字创新等类别,被视作重要的“风向标”。更有力迎战新发展和就业的挑战,人们期待不同主体的行动清单,更长、更有分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