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打开社交平台软件,铺天盖地都是“公园20分钟效应是真的”的“种草帖”。网友们毫不吝啬地分享逛公园后的身心感受,并大方贴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公园名录。于是,一时间,公园的草地上、长椅上“长”出了不少年轻人。不断出新的攻略帖背后,甚至有隐隐的各地公园大PK意味。
公园突然间备受青睐,据说与最近发表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密切相关。该研究显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即便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人状态更好。这便是近来“破圈”的“公园20分钟理论”。
该理论在春天里走红,也是应景。毕竟,气温回升,春花渐放,公园一扫萧瑟,尤其是在北方,确实是踏青出游的好去处。而且,得益于近年来多地开展的“留白”“增绿”行动,城市绿色空间不断拓展,城区街巷或腾退还绿,或疏解建绿,或见缝插绿,街心公园、口袋公园、主题游乐公园等一应俱全。这大大提高了公园的数量和可及性,也让逛公园不再如印象中那般“隆重”,成为一件更“随心所欲”的事。此外,公园管理与服务水平等软件水平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逛公园的体验。
今天“出圈”的公园游,可以算作是去年爆火的citywalk潮的延续,细究之下,前者可能更多了一些疗愈意味。忙里偷闲,独自一人或约上三五好友,溜进公园享受片刻的惬意和闲暇,暂时屏蔽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琐碎,专注感受此刻风的吹拂、阳光的照耀和植物的味道。
大自然具有疗愈作用自不必说,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公园提供了这样一个出口:这个空间虽然是公共的,但也是开放和包容的,那些曾包围自己的社会规范和要求在这里暂时失效,那些标准化、商业化、消费主义的事物在这里被大幅淡化,个体得以收获耳根的清净和心灵的宁静。对了,这一切还大多是免费无门槛的。谁人能不爱?
在过去,说到公园,更多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属”,或者是有娃一族的“自留地”,要不就是出现在学校春游等具有些许仪式感的场景中。如今,逛公园成了不少人高性价比的“精神快充”,大有城市一种新潮生活和社交方式的势头。这股风潮,也让不少人更新认知:与公园一起高频出现的动词虽然是“闲逛”,但这确是件正经事。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栉比鳞次的钢铁森林中,这些绿地和其附着的空间,也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增绿”这么简单,这些连缀而起的空间,承载着更多元也更神圣的使命和意义。希望“公园20分钟效应”引发的“公园热”,能让公园这一多元文化空间的价值被更多认识和看见,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演绎带来更多启发。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老旧赔偿标准何以适配高度市场化的民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