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今年年初,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对假冒演员“靳东”诈骗案作出一审判决,认为被告人假冒身份,虚构事实,多次骗取他人财物,已构成诈骗罪。但近来媒体调查发现,一个“假靳东”倒下了,一众“假靳东”仍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为中老年女性批量制造“爱情”。
在此类可谓“一眼假”的合成短视频中,靳东的动态素材加上配音,对着屏幕前的观众一声声叫“姐姐”,说着情话,嘘寒问暖;在私信聊天中,在粉红泡泡的发射中,一同发出“出资求支持”的请求,而所支持的对象,或是并不存在的“建厂计划”,或是物廉价高的带货商品。一些沉浸在这些粉色幻想中的“姐姐”,往往大方送上钱财。
在关于“假靳东”的讨论中,人们对于“姐姐”们的不理智追星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嘲笑,也有人看到这背后一直受压抑和漠视的中老年女性的情感需求。还有人据此提出,应当为中老年人创造更丰富可及的线下生活,认为这样才能让她们远离“假靳东”的骗局。这些建议当然都没错,但性别议题、情感话题不该成为舆论讨论的唯二焦点,“假靳东”背后更本质的问题是高仿账号规模骗局。“假靳东”不过是因为“花边”元素而更具戏剧性。
“假靳东”的“爱情戏码”你可能没遇到,但你肯定多少刷到过名人高仿账号发布的一些语录等剪辑视频。你可能上一秒还兴奋于情绪价值得到满足,下一秒就一不留神落入高仿账号精心设下的陷阱。谁都不要过高估计自己防范骗局的意识和能力,因为你所面对的,也许根本不只是一个账号,而是MCN机构和平台共同助推的流量控制游戏。双方玩家的实力实在是太过悬殊,“险胜”是小概率事情。
想想看,这种定制化的“收割”其实从你“偶遇”这些高仿账号前就开始了。网络运营者通过对cookie的抓取、对手机权限的无度索取,对你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步痕迹进行跟踪。之后通过大数据画像,精准算出你的需求及弱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喂及营销。哪有那么多“转角遇到爱”,都是步步为营的结果。在“过滤泡”“信息茧房”的相互隔绝下,虽然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登录的是同一个app,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内容世界。彼此孤立的结果就是,年轻人无法对中老年人的内容界面进行监管和参与,对于他们遭遇的虚假消息、“假靳东”式骗局完全一无所知。
对受害者进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指责是容易的,也是安全的。是要提高数字媒介素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敏感嗅出危险的味道,但是,这样就足够了吗?在一个缺乏保护的困局中,没有谁能全身而退。高仿账号的运营者要处罚,其背后的MCN机构以及负有监管义务的平台也不能被隐身。高仿账号侵犯被仿者的肖像权等,违法事实清晰,理应在信息审核的责任“射程”之内,不过就是得忍痛割舍“流量诱惑”。
真的,“假靳东”“爱情”故事一点都不好笑,也千万别在公共讨论中失焦。高仿账号规模骗局这道公共治理难题,值得投以应有的关注和行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