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激浊扬清中,让教育点灯人回归本真模样

2018-02-05 16:4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2-05 16:44:13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王彬

  最近,两则关于教师的新闻引起了舆论的关注。一则新闻的主人公是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位退休教师,他年逾八旬,却依然冬冒严寒,夏顶酷暑地义务给上不起乐器兴趣班的困难家庭孩子教授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数十年来,他义务教了两百个孩子学琴,他说不想让音乐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是“奢侈品”。另一则新闻的主人公是一名28岁的乡村教师,余国安,他坐在轮椅上坚守讲台,说村里娃需要有人去点亮未来。

  这两位师者,其精神志趣让人感动。他们不仅是在与自我抗争,与命运抗争,还将这份抗争的力量输送给了更多的孩子,或点燃他们对兴趣的希望,或点燃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给孩子传递了精神温暖,很难能可贵。他们,应算得上是真正的教育点灯人,值得我们为其投向致敬的目光。

  往深了看,这两种高尚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师者最诚挚的追求,更看到了“师德”那纯粹而本真的模样。《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师者,不仅要教育孩子技能和知识,更要在潜移默化中,让自身的高尚品德感染孩子,让孩子在“德才兼顾”的环境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师德的力量贯穿始终。

  然而,本应纯净、高尚的师德力量,却与现在一些浑浊的教师群体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前段时间,关于教师虐童、猥亵等负面新闻屡次出现,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一股脑地质疑当今的教师师德,还有对教师群体的不理智审视。

  其实,在对待教师这个身份标签的问题上,舆论场上的你我他,亟待进一步明晰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切忌因为某些教师的个体行为有所偏离,或是逾越道德、法律底线,就对教师行业的整体进行不合实际、有失偏颇的道德审视,甚至是对教师群体进行主观排斥和污名化行为,营造各种二元对立。

  正确的路径应是,在具体情境中,对那些个体的错误行为进行正当探讨,将这些个体错误与教师群体形象分割开来,以规避负面情绪渗透舆论场。情绪与意见,要在理智化的状态下,才能对问题疏解产生实际的积极推动作用,这应当是每一个舆论参与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对新闻中提到的那些积极、正面的教师个体,应去探究其产生的共情,进而寻求其与教师群体的契合点,使其成为群体之中的主流存在。只有共鸣状态下使其潜在的精神力量不断发酵,净化现有的师德舆论场,才能倒逼教师群体的自我反省与规范,才能逐渐使教师群体整体向好。这种激浊扬清,让教师与公众在良性互动中,使教育点灯人在公众心里回归本真模样。(王彬)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