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扶贫扶偏了,才会有“红眼羡贫”

2018-02-12 15:31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2-12 15:31:27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陈城

  作者:马涤明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下基层采访时,基层干部道出一种现象:这两年涉贫上访数量增加,大量非贫困户认为自己生活贫困,却没能享受到政府的扶持政策。这类上访户中,除了部分贫困边缘户,甚至还有生活条件尚可的农户,他们看见贫困户享受到一系列政策红利和方便,就得了“红眼病”,便通过上访“讨说法”。

  造成当前这种“争当贫困户”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扶贫政策太好了。扶贫确实应该制定好的政策,但一旦政策好到令其他农户“红眼”,除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是否也应反思一些扶贫理念和方式上的问题?

  扶贫,本应是政府为贫困户提供条件,让他们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即“授之以渔”,因此,脱贫标准的制定更应科学合理。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现在不少地方的扶贫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扶”的力度,扶贫似乎已经全部成为政府部门和扶贫干部的工作,而贫困户自己俨然成了局外人,同时部分地区确实存在抬高扶贫标准的状况。例如,扶贫政策要求建档立卡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但有的地方远超这个标准;有的地区对贫困人口保障了高中甚至大学教育,医疗服务报销比例过高,出现医院住院部被大量贫困户长期占用的现象。

  原本的“授之以渔”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授之以鱼”,结果要么是怎么“扶”都扶不起来,要么就是脱贫快,返贫也快。在一些地方,只要未脱贫或返贫,“好政策”和“授之以鱼”就不能停,这导致了部分不自强的贫困户躺在扶贫政策上不愿“起来”。如此一来,非贫困户中有人羡慕,争当贫困户也就不奇怪了。

  更为讽刺的是,近日一篇署名为“某贫困县小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在网络上热传。这名“小学生”的理想是“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贫困户”,因为一些贫困户“什么也不干,就能享受各种扶持、优待”,让人“欣羡”。无论这篇作文出自谁之手,那种什么都不想干、就想躺在扶贫政策上“饭来张口”的现实问题都值得深思。

  早在2015年,就有报道提到,某地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老区发展脱贫的基础逐渐好转,但部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辛辛苦苦建成的山地苹果园,一些贫困户不去打理,反而成了扶贫干部帮着管护。

  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一些贫困户认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便交不了差,他们会比自己更着急。这样的“懒贫群众”应该教育,某些部门和扶贫干部急功近利的扶贫方式也应该纠正,更需要纠正的,是某些刻板的考核标准,比如只考核被扶贫困村、户收入水平是否提高,而不问到底是如何提高的、能否持续。

  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并让他们最终富裕起来,扶贫政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精准扶贫还应注意扶贫方式的精准,让贫困户在享受政策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政策的作用是帮扶,自身努力、勤奋劳动才是根本。对扶贫工作的考核内容,也应是以“授之以渔”中“渔”的含金量为准。扶贫不扶懒,授渔不授鱼,也就不会有“争当贫困户”的问题了。(马涤明)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