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评频道> 正文

奥数天才坠落?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社会心态的转折

2018-05-07 13:59 来源:中青在线 
2018-05-07 13:59:39来源:中青在线作者:责任编辑:刘朝

  付云皓不仅是历史上走偏了的教育观的“产品”,也是拥有独立思想和意志的个体。

  作者:王钟的

  5月3日,《人物》杂志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了题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报道,文章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2年和2003年满分金牌得主付云皓因考试挂科没有正常从北大毕业,现在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担任教师。

  次日,付云皓在知乎发表“自白书”,对《人物》杂志报道表达不满。他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放弃学术,并强调自己从事的师范生教育工作很有意义。

  在奥赛高考加分取消、国内多项数学竞赛被暂停的背景下,学科竞赛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之所以对这位奥赛金牌得主的命运如此关注,反映了奥赛的现实处境,以及社会对奥赛的认知争议。

   奥赛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报道折射的第一重争议。

  谁也没有否认付云皓曾是奥数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奥赛金牌得主这一身份的意义,不同的人会给出不一样的解读。很多人内心的预设观点是,奥数是数学能力的体现,奥赛金牌得主就应该站在数学殿堂的制高点。

  竞赛表现良好,固然是学科能力的体现,却未必与学术创新能力画等号。学科竞赛的题目再艰深,也是有确定答案的考试,经过了出题人的验证;而学科创新是在不确定的未知领域的探索。尽管在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数学领域,“解题”与创新有着很大共通性,但依然是不同层次的素质要求。不管付云皓个人命运如何,理清学科竞赛的意义,才能开展有效的讨论。

   在师范院校担任教师,是否意味着“奥数天才”的坠落,是报道涉及的第二重争议。

  正如付云皓在“自白书”中所说,他现在工作的意义在于“让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有水平”。跟钻研高深学问的数学家相比,这当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设。不过,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师范学校教师对社会的巨大价值。提高教育水平关键在师资,而培养师资的师资当然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历史上的奥赛奖牌得主中,有不少并没有走上学术之路,2003年与付云皓一起参加奥赛的队员,有的后来进入了金融业。一个人在开展职业选择时,既要结合学生时代的学科特长,也要结合自身的职业理想与志向。奥赛奖牌不应该成为选手头顶的魔咒,谁也没有权力要求他们按照某种约定成俗的固定路线走下去。

  奥赛是否造成了付云皓的偏科,并致其在北大肄业,让他的人生道路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顺畅,可能是社会看待类似问题时更关注的角度。

  按照《人物》报道的说法,付云皓并不重视数学课以外的科目,还认为给自己挂科的老师不通人情。付云皓则在“自白书”中否认自己严重偏科,只承认物理真的不好,所以才没有通过重修后的考试。

  在中学阶段参加学科竞赛,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占用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几乎是奥赛选手的通例。然而,在“竞赛至上”观念影响下,过去很多学校为拔尖的奥赛选手开绿灯,而大学也提供了保送通道。再加上付云皓本人对其他学科的态度,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上大学以后、摘下奥赛光环的付云皓无所适从。

  人生的命运不能假设,很难说,如果付云皓顺利从北大毕业,是否会走上一条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更应该反思的则是当年塑造付云皓的这套教育理念——为培养所谓专才而忽视通识教育,并且把组织学科竞赛错误地等同为选拔创新人才。

  近年来,在社会舆论的呼吁和教育部门的引导下,跟学科竞赛挂钩的升学便利被逐步剥离,学科竞赛回归到了一条正常发展的道路。

  应该承认,作为一种学科思维的训练,学科竞赛对于培养学生兴趣、遴选未来的学术人才,依然能够发挥有益的作用。不过,学科竞赛终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更不能凌驾于大众教育标准之上。忽视全面发展、片面推崇“专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更全面的通识教育、文理不分科已成为必然的要求。

  付云皓不仅是历史上走偏了的教育观的“产品”,也是拥有独立思想和意志的个体。作为一种符号,公共舆论自然可以从付云皓身上发现曾经社会所信仰的教育观的不足;但对于他个人的命运与职业选择,社会理应留存一份敬意和宽容。当一名师范学院的教师没什么不好,他依然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哪怕从世俗意义上看,付云皓也谈不上失败。(王钟的)

[责任编辑:刘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