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护士急救方式惹争议,对待善举别过于吹毛求疵

2018-05-08 16:10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5-08 16:10:31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堂吉伟德

  近日,一段女护士路边抢救倒地男子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记者了解到,救人者是河北省唐山市某医院的一名护士。不过在网友点赞之外,也有一些专业人士提出了质疑。质疑的声音认为,女护士对倒地男子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这种急救方法只能在病人呼吸和心跳骤停的情况下使用。该护士称,自己施救前确认这名男子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

  救人方式是否科学而妥当,需要根据实情作出判断。救人者当时身处现场,对此比旁观者更有发言权。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只能在病人呼吸和心跳骤停的情况下使用,这是一个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再浅显不过的急救常识。但网络关于救治方式不当的质疑,无论于救人行为的评判,还是对见义勇为的道德倡导,都将形成伤害。

  在赞许与质疑并存的同时,当事人的心情自然五味杂陈。她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救人行为会导致如此复杂的局面。幸亏“人救过来了”,假若人没有救过来,那么这些质疑就可能会变成真正的麻烦。家属们是否理解救人行为,是否会放大所谓的“救人不当”的负面性,都未可知。“如果有下次自己仍然会前去施救”,是基于救人者济危助困和见义勇为的良好品质,但经历了这场舆论风波,救人者是否会像以前那样在救人之际坚定果断,恐怕没有想象中那样乐观。

  救人的方式问题并非不能讨论,相反,正确的救人方式是紧急施救的必要手段,对救人者的专业操作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但在紧急情况下,若没有过错容忍的原则,那么从“好护士”到“不合格的护士”的落差,不仅是道德标准的评判发生了变化,对救人者的职业素养也是高度的贬损。值得注意的是,在“路见危难,伸出援手”日益稀缺的现实语境下,随意质疑救人者的专业能力与救人方式,既会挫伤救人者的积极性,也会让其他人因为救人之外的风险而投鼠忌器。

  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而目前我国心跳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对于心脏骤停者,如果能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的几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因而,最初4-6分钟的急救被称为“黄金时间”。国内心跳骤停急救成功率低,就在于从发病到救治的过程被拉得极长:公众一方面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另一方面又忌于风险而选择等待。这种情况下,更不应该让救治方式合理性的判断放大对风险的预判。

  为鼓励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保护救人者正当的权利,让他们免去后顾之忧,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对救治方式的质疑虽然有其道理,但相比于救治方式的精确性而言,其对救治积极性的伤害,以及保护好人环境的缺失,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下,社会中缺的不是事后冷静的旁观者,而是缺不计后果且热情极高的践行人。(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