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单田芳去世,但评书艺术不会衰亡

单田芳去世,但评书艺术不会衰亡

2018-09-12 13:16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黄帅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一代评书艺术家单田芳与世长辞,享年84岁。听单田芳评书的人,上到胡须尽白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囊括几代人。大家集体怀念这位逝去老人,也足以证明单田芳的评书影响力之大。古人讲,“凡有井水处,皆有歌柳词”,化用此句说“凡有华人处,皆听单田芳”,并不夸张。

单田芳去世,但评书艺术不会衰亡

  通过自传和采访,可以知道单田芳的人生经历,充满跌宕起伏与苦难往昔。单田芳1934年出生于曲艺世家,“从日本人、国民党那年代过来”,灾难频发。1954年他得以登台表演评书,之后定居辽宁省鞍山市,却紧接着遇上文革。单田芳因为说错了话,成为现行反革命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可他不论经历何种现实磨难,都能淡然处之,并始终保持对艺术的追求和人生的平常心。听单田芳的评书,几乎听不到他在评书表演里直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但他说书时刚勇而不失淡然的语言风格,已经在向听众们传达自己的人生哲学。

  在曲艺文化中,单田芳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他的去世,容易被解读为评书艺术大势已去的标志,甚至是评书艺术走向衰亡的分水岭。对于此种类似“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说法,笔者不赞同。何况很多放在老艺术家身上的“大师”光环,都是他人安上的。出色的艺术家,谦虚和低调的姿态是其一贯的风格。

  关键在于,我们要从逝去的艺术家身上汲取他们的优秀精神,比如单田芳在评书艺术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专注,以及不慕名利的人生观念等。

  评书这类依托于传统平台的艺术形式,真实处境如何?很多年轻人对此兴趣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用“后继无人”来形容评书艺术,确实有些夸张。评书如同相声表演一样,原本是街头和茶楼之间的表演形式,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普及。但是,现代休闲娱乐方式愈发多样化,评书、相声已不再是很多人的唯一娱乐选择,听众喜欢评书的程度被稀释了。可艺术形式和艺术载体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些知名的音频APP上,单田芳评书的下载量依然惊人。这说明,若利用好网络媒介,评书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只不过,评书“新人”们和今天的听众们,很难再找回单田芳那代评书艺术家,一个人、一套桌椅、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就能畅谈古今中外,历史风云的快感了。这种相对静态的艺术形式,虽不如今天诸多娱乐方式那么多彩、热闹,却拥有独到的质朴美感和透彻的生命强度。

  我们怀念单田芳,正是因为明白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很难被复刻,好在他的表演和音容,已经存于我们的记忆当中,也因为影音记录,永远不会消失。或许,这也是后人对逝去的老艺术家们的唯一慰藉吧。(黄帅)

[责编:王营]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明出游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