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DDT的百年之争,人道与否应从长远考虑

DDT的百年之争,人道与否应从长远考虑

2018-10-25 16:37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田勘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家和流行病学家艾伦·布朗8月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证明母亲暴露于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可以让后代发生自闭症的几率升高。对1987-2005年间生过孩子的100多万芬兰女性的血液样本分析发现,怀孕期间母亲血液中含有大量DDT衍生物DDE[1,1-双(对氯苯基)-2,2-二氯乙烯,DDE,滴滴伊]的孕妇更有可能生下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在这一时期,大约有1300名儿童被诊断为自闭症,研究者选取其中778名自闭症儿童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得出结果为,母体血液中DDE含量较高的孕妇产下自闭症孩子的几率比对照组高32%。这一研究再次引发了对DDT功与过、禁与用的争论。争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发明和使用DDT对人类社会更有利,还是对生态更有利,是更人道,还是更兽道。

  DDT的最早合成是在1874年,由奥地利一位大学化学系学生蔡德勒合成,当时并未发现其用处。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穆勒发现DDT可以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农作物害虫,也比其他杀虫剂安全,并于1940年获得了第一个瑞士专利。1942年,DDT问世,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DDT首先被视为人道的地方是,二战期间,1944年1月DDT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开始大量使用,至二战末期有200多万人消灭了虱子,从而防止了斑疹伤寒在全欧洲的流行。1948-1970年期间,DDT的应用也控制了疟疾和脑膜炎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仅就杀灭蚊子防止疟疾而言,DNA就挽救了5000多万人的生命。此外,在发明后使用的30多年里,DDT一直是常用的一种杀虫剂,由于大量消除病虫害,农业大幅度增收,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世界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免于被饿死。

  然而,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打破了DDT的神话。DDT被认为不仅不人道,更不兽道,让地球生态处于巨大危机。DDT对人类的危害在于,它与婴儿出生缺陷、孕妇流产和生育能力下降有关,而对动植物和生态的危害则更为巨大。

  由于DDT具有生物富集性,通过生物链首先对鸟类和其他动物造成伤害。DDT的富集在土壤是100ppm,到蚯蚓身上达到140ppm,再到知更鸟就上升到226-400ppm。一只知更鸟只要吃掉10-12条蚯蚓,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在撒了DDT的地方,知更鸟的死亡率是86-88%。至于包括授粉的昆虫和捕食其他昆虫的蜘蛛及甲虫,也会被杀死。

  人类同样受这样的食物链的影响。苜蓿地里撒了DDT粉剂,其干草含有DDT量为7-8ppm;干草用来喂奶牛,牛奶中的DDT达到3ppm,牛奶制成的奶油里,DDT含量就会增加65%。同时,那些体重比较低的婴儿和早产儿的母亲体内的DDT降解物DDE的含量比较常人高。DDT在人体内积存到一定数量时,会伤害中枢神经、肝脏和甲状腺,积存更多则可引起痉挛和死亡,同样DDT蓄积也可能造成包括癌症、糖尿病等在内的多种疾病。

  1972年,美国率先在国内禁用DDT,其他国家后来纷纷禁用DDT,包括一些疟疾肆虐的国家。然而,此举引来了大量的批评声音。此后,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疟疾大规模攀升的状况似乎也为批评找到了旁证。斯里兰卡在使用DDT之前,每年新增280万疟疾患者,使用DDT后,到1963年,全国新增疟疾病人降低至17名。由于禁用DDT,美国撤走在斯里兰卡的DDT防蚊项目,一年之内疟疾患者猛增至50万。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非停止使用DDT,仅南非一个省的疟疾患者数量,便从8000人迅速上升至4.2万人。2003年,南非决定重新使用DDT对抗疟疾,在同一地区,每年疟疾死亡人数下降到50%以下。

  这些情况,促使世界卫生组织于2006年9月15日宣布,允许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防治疟疾,如果在室内正确和及时地喷洒DDT,加上使用蚊帐和抗疟药,可以将疟疾发病率降低90%。而且,每平方米墙壁只用2克DDT,每年喷涂1-2次,即使有少量DDT逸出,对环境的影响也只相当于从前的0.04%。

  当然,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否认DDT的危害,它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之一,这些毒物具有4个重要的特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抵抗能力;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级的生物造成影响;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长距离迁移;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效应,对人类和动物的生殖、遗传、免疫、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具有极大的危害。

  现在,在1987-2005年间生过孩子的100多万芬兰女性的血液样本中都发现了DDT的衍生物,说明这一物质在环境中难以降解不只是对动植物和微生物有危害,对人类也同样有危害。因此,对它的使用并非能用人道或兽道来评估,而是要从长远、全面的眼光来看待DDT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使用。(张田勘)

[责编:王营]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