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易 之
湖北有个公安县。在百科里找这个地方的古代名人,大概第二第三位,就一下跨到了明朝,而且一下找到三位——公安三袁。
这三位,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以一个组合的形式进入知识点的兄弟,还有苏轼、苏辙,曹丕、曹植,人数比三袁总是少一个,阵势上差点。
这三人中,最有名的是袁宏道。在他中进士的万历二十年(1592年),据估计,此时的明朝人口已达1亿多,录取过的进士达2万多人左右,印刷出版行业已经相当成熟,诗集、文集源源不断地出现,各路文坛领军人物已经纷纷露面。可以说,此时的文坛,已是一片红海,想在这里出头,不是那么容易。
袁宏道做到了,而且是刷新级地巨大改变。这是一片红海,袁宏道还是在海平面上空制造了一个风口,风力十级的那种。
那时的文坛,是个前后七子笼罩的局面。前后七子,是个复古流派,前期是7个代表人物,后期是另外7个,和葫芦娃同数。他们的口号是——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文章必须写得跟秦汉时期的一样,诗就要写得跟盛唐诗一样。所以,当时的文坛全在闷着头写穿越文学,模仿司马迁、李白是怎么说话的,整个文坛像是大型模仿秀。
当然,这种复古文学流派,一开始的目的也是矫正文坛流弊的,前后七子也有些不错的作品,比如李梦阳的“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特别壮阔。
但凡事就怕极端,他们所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这话就绝对了,有没有问过苏轼的意见?本来很壮阔,但窄化得只剩壮阔,就没什么意思了。
这时候袁宏道来了。
据说袁宏道四岁的时候穿了一双云彩花纹的鞋,别人说他“足下生云”,他随口就应道“头上顶天”。四岁小朋友,口气特别大,未来他折腾的动静也大。
袁宏道长大后进入文坛,他的口号就是——“性灵”,这属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所谓性灵,翻译一下大概就是——比较任性。
那个时候流行的是模仿,是格调,是和汉唐气象一样的雄浑壮阔、气宇轩昂。袁宏道不这么来,他觉得,创作呢最重要的还是开心。
他说“发为语言,一一从胸襟流出”,想哪写哪。比如他有一系列组诗《别石篑》,其中第十首是这样的:
能再相从否。若驾相思车,当问白门柳。
挺动人的,一首送别诗,韵味悠长。当你想往后翻翻后面还写了啥,就会发现后面……没有了,就三句。
三句诗见过没有?当然上古时期也有,但到了明朝,真是太罕见了,当年的读者搞不好以为后面几页掉了。袁宏道就这样,写三句就不想写了,就这样才开心。
袁宏道写文章的趣味也挺特别。他写过一篇《山居斗鸡记》,活灵活现地描述两只鸡啄来啄去的一幕,他中意的鸡赢了,他就欢喜,输了就懊恼,袁先生也是很有童趣且很有时间了。
袁宏道一生过得随性。他像徐霞客一样爱旅游,而且是探险式野游,他“恋躯惜命,何用游山?”爬山就得不要命;他喜欢插花,就研究瓶瓶罐罐,写了一本书叫《瓶史》;他喜欢读闲书,他自己说读大部头就昏昏欲睡,但一读《水浒传》这种,就“使我捧玩不能释手者也”,就爱说实话。
当然,袁宏道不是佛系成功,据考证,他很有营销意识。别人写首诗,发完朋友圈就忘了,他特别注意保存,还一遍遍出版。在他不懈地努力下,明朝文坛终于发现,原来文章可以这么随便写啊,而且还挺好看的……
袁宏道把大明文坛给刷新了。当然,那个时候个性解放已经萌芽,袁宏道正好踩上了这个点。他向李贽讨教过,写文章捧红了徐渭,这两位在当时行为都比较奇葩,他们是同道中人。
袁宏道出现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云云暗淡了下来,后来有人评价:“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也就是说,袁宏道之后,大家都明白了,创作呢最重要的是开心,不要老模仿了,用心书写,做更好的自己。
明朝文坛那么大,就这样被一个来自公安县的文人改了规矩。可见,面对红海,不要老问自己能不能成功,首先,还是要走心。(易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