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对农村“卖土”“盗土”问题要依法从严治理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对农村“卖土”“盗土”问题要依法从严治理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0-08-10 10: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法治研究中心 孟磊 姚丹萍

  近日,有媒体报道华北地区部分农村存在“卖土”“盗土”行为频发的现象,记者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大留镇调研时发现,灌溉时用于引河浇地的沟渠被挖成了深坑,水浇地变成了旱地。这已经造成农民利益受损,更严重损伤了农田及自然生态。法学专家认为,变沟渠为深坑,恶意毁坏耕地,此行为涉嫌破坏耕地罪或非法采矿罪。

  实然,对土地、耕地的保护,是事关到十几亿人民吃饭的大事。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放开手脚用地的日子早已经一去不复返。《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占用耕地或者擅自在耕地上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即使沟渠属于合法取土区域,也需要相关部门批准后,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才可以在沟渠内适量取土。

  以大留镇为典型的“破坏式”发展模式,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村集体资产因“卖土”“盗土”而受损,基层治理过程中建立起的干群信任度面临新的考验。从村民代表会议记录的弄虚作假中,乡镇国土部门、公安派出所、镇政府、县水利部门的推诿扯皮中,不难看出农村“土地之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村镇干部缺乏绿色发展理念,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部分基层单位丧失初心使命,怕担当、不作为;监管部门缺乏常态化、专业化、智能化监管方式;暴利驱动让采土者与村镇乃至基层政府干部利益难以割舍,利益驱使“开口子”。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占用耕地或者擅自在耕地上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等按照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十四条,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国家政策三令五申,法律白纸黑字明文规定,为何有关农村土地管理的“皮球”却越踢越远?要把农民依法享有的土地福祉落到实处,还需各基层单位、村镇组织将绿色农村发展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努力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首先,必须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为民,不做“断子绝孙”事。完善乡村治理相关的体制机制,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各基层相关单位、村镇干部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入脑入心,站在事关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保护生态,重视农村土地可持续发展,防止竭泽而渔、寅吃卯粮。

  其次,坚守绿色底线,坚持生态利民,多当“显山露水”人。在农村土地建设规划中,应当从生态利民角度出发,严守土地生态保护红线、土地环境质量底线、土地资源利用上线。

  最后,转化绿色成果,坚持生态惠民,开拓“金山银山”路。要加大加快对“盆地”深坑的修复工作,加大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尽快恢复农田耕种。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还需“生态式”。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村的土地可依法依规进行流转,研究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保障好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也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以此实现农村土地的最大效益。土地流转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以保障农民权利为前提。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原则,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绝不可以用强制的方法迫使农民离开土地,也要保证农民作为个体在集体资产中的话语权,让他们拥有对土地议价的权利。二是土地流转要以“保护耕地”为原则。损害了耕地,便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特征,必须保证在不改变耕地用途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流转。三是土地流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与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兼顾基本农田保护、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采土”“盗土”现象折射出的农村治理问题,说到底还是基层村镇干部们丧失了初心使命,从监督治理不力到干群信任度降低再至发展模式的偏颇。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基层工作者们只有时刻以不求近功,不安小就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新时代的每一个小农村才能变成一片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