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昌俊
近日,广东东莞一名网约车司机因送突发疾病的婴儿就医,连闯3个红灯。交警表示需提供相关的医院证明即可消除违章记录,但婴儿的家属拒绝为其作证。此事引发关注。14日下午,公安部新闻中心官方微博@中国警方在线 回应:经过核实,警察蜀黍已经取消了对司机艾师傅的处罚,“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之后,还寒了心!”不过,媒体最新报道,见义勇为的司机艾先生称此事系乌龙,同医院有另一患儿,且乘网约车就医。目前,当事家属已现身。
网约车司机冒着危险为突发疾病的婴儿闯红灯,家人却拒绝作证。这样的反差,可谓鲜明。这也是此事成为舆论焦点的原因所在。如果最新的“反转”属实,说明此前患者家人拒绝作证很可能是一场“乌龙”,这让人稍感欣慰。
当然,即便是家人拒绝作证系此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会,在当时的情况下,交警主动核实,滴滴平台及时向警方提交车内录音录像,为做好事的网约车司机“撑腰”,也依然值得肯定。从世道人心的角度来讲,患者家属及时出面给司机作证,这的确是一种义务,也是对善行该有的回馈。因此,患者家属的“举手之劳”,在当时并未出现,舆论的反应是人之常情,而交警和网约车平台的主动出手,则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或许因为种种原因,不是每一个善举都能得到受助者的对等回馈,但人性化的执法、平台的留证机制,依然可以给行善者提供稳稳的后盾,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形。
一般情形下,警方要求患者出面作证,并配合提供就诊方面的资料,这是为最大限度保障处理的公正性,并兼顾处理成本和效率的正常制度设计。但是,当类似情形中受益者该承担的义务因为意外原因缺失,就理应有弹性的执法来及时补位,而不是把代价推给司机个人,这一点同样很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讲,相比要求每一个受助者都能给予善行对等的回馈,我们或更需要这种来自执法机关的处置能动性。
事实上,基于当前的技术手段,不管是监控,还是网约车平台的车内录音录像功能,要避免好人陷入“无法被证明”的境地,并不是难事。而交警和平台的积极处理,也同样是社会对于善举予以正向激励的一部分。因此,如果说之前因为乌龙让做好事的司机陷入尴尬,那么,交警主动调取医院监控,网约车平台及时向交警部门提供证明,并向当事司机颁发见义勇为奖金,则是一种之于好人和善行的公共性兜底。如果这样一种公共性关怀不缺席,即便遭遇意外情况,我们也不至于让好人心寒。
最大程度上激励善行善举,不让好人难当,其实仰仗于一个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最直接的受益者应该履行起码的义务,这是最基础的一环,也是社会最容易察觉到的。但除此之外,它还包括公共部门的人性化执法、社会舆论的理性支持,以及其他主体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对善行善举的支持和包容。当这样一个善行社会支持系统得到正常运转,哪怕其中一环暂时失效,我们也至少能够避免将好人推向最坏的境地。(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