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痰盂上“热搜”,一笑了之后的沉思
首页> 时评频道> 百家争鸣 > 正文

中国痰盂上“热搜”,一笑了之后的沉思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1-02-28 10: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向长河 国际问题学者

  最近,普普通通的中国痰盂上了“热搜”,原因是其被标价数十美元,在欧美流行的电商平台亚马逊网站上售卖,而且商家描述它为“中国1960年的古董”,用途标注“大一点的可以储存水果”“古色古香的艺术果篮,不仅适合家居,也适合乔迁之喜或婚礼或宴会”。

  人们刷屏狂欢背后的心理不外乎是,老外真不懂,居然把搪瓷痰盂的用途搞错了,装肮脏之物的东西怎么能做“水果篮”、冰镇食物的“冰桶”呢……一笑了之之余,我们不妨冷静想想,自古以来东西方之间的认知偏差与错位并不少见,其根源也值得深思。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极为珍贵,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消费得起,中国被称为“丝之国”。对于中国丝绸是怎么制作的,当时的欧洲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以讹传讹居多。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称东方“有种长在野生的树上的毛”,人们把这种比羊毛更轻、更美的毛织成了丝绸。罗马人也附会认为蚕丝生于树上。公元一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博物志》一书中这样描写:“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当然,后来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养蚕技术通过西域慢慢传至欧洲,欧洲人才真正明了丝绸的奥秘。

  欧洲与东方毕竟相隔遥远,在历史长河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对东方还是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面上。《马可·波罗游记》的诞生是一大转折,但该书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似乎东方遍地是黄金。不过,有偏差的认知却带来积极的后果。《马可·波罗游记》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认知,推动开启了15世纪的欧洲大航海时代。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等一大批航海家走上历史舞台,新大陆的发现更是改变了人类发展史。不过,哥伦布至死都笃定认为他发现的美洲大地是印度,并给当地人取名为印第安人。

  在德国波茨坦郊区无忧宫花园里,有个引人瞩目的“中国茶亭”,这是几百年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依据人们对东方园林的道听途说建造的。如今,到访无忧宫的中国游客大都慕名去观赏,但一眼就会看出,这压根就不是传统的中国亭子。茶亭的主体由三个蘑菇状的小房间连接,外观上为近似蒙古包的伞状盖顶,上面是碧瓦,四周是金柱和镀金的人物。这些人物除了衣衫有些东方风范之外,其长相和发型压根就不是东方人。整个亭子总体上逃脱不了欧式洛可可风格,金碧辉煌,没有中国亭子淡雅悠远的韵味。唯一接近原汁原味的倒是亭子外面的香鼎,质朴无华,有些东方风韵。

  “中国茶亭”是十七至十八世纪时欧洲流行“中国热”的标志性产品之一。当时,欧洲对东方文明理念的倾慕尽写在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书中,对中国瓷器、园林等的狂热物化在普鲁士、不列颠、奥匈帝国等的王宫之中。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先得到法王路易十四的赞赏,1670年在凡尔赛建起了中国情调的特里亚侬宫;随后又传到英国,与重视自然天成、反对雕琢修饰的英式庭院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中英合璧的“英中花园”。“中国风”很快在全欧洲风行开来。在布鲁塞尔郊区比利时王宫、在波茨坦的无忧宫,在慕尼黑的水仙宫,在卡尔斯鲁的雉园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皇家宫苑和庭园中,都出现了亭、榭、塔、桥等中国式的建筑以及曲径假山。

  不过,这些遍布欧洲各地的“中国亭”,大都没有原汁原味。布鲁塞尔郊区王宫里的中国亭,分明就是装饰过于繁复的房子。德国柏林的夏洛滕堡宫里有一个著名的“瓷器屋”,房间墙壁四周从上到下,被近3000件中国瓷器饰品填充得满满当当,在金框镜子的映衬下,景象十分壮观。用瓷器(当时是奢侈品)装饰房子,也只有欧洲王室为体现其豪奢才做得出来。

  在乾隆末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看到了盛世下清王朝的衰败,代表团成员的游记让欧洲人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欧洲的“中国热”烟消云散,几十年后英国人挑起“鸦片战争”,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对东方的鄙视与偏见充斥于欧洲形形色色的书籍、影片中。

  时代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公认,但欧美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的认知还是有失公允。一方面是滞后,一些人还停留在老电影、老照片、老文章里,用老眼光看中国;另一方面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之类的谬论,乃至故意抹黑中国。

  回头再说中国痰盂。在互联网时代,其实只要国外商家稍微搜索询问一下,就不会犯如此让人贻笑大方的错误。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不就是故意或不愿意了解事实真相造成的么?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