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成山
“中国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率不到1%,我们全民要学习心肺复苏技术,政府要出台政策和立法促进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麻醉中心主任医师敖虎山如此表示。
今年两会的首场“委员通道”,学习心肺复苏技术和配置AED就登上热议话题。与此同时,有中国人大代表建议,让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像灭火器一样得到重视和广泛配置使用,#人大代表建议公共场所大量装备AED#的话题也一度居于热搜榜前列。
相关话题一再引发普遍关注的背后,必然有社会的强烈诉求。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逐步呈现高发态势,有关猝死的新闻常见于报端。仅今年以来,就有多起新闻报道,25岁年轻演员孙某因心梗猝死,24岁网红@雅鲁藏布江女人在飞机上因心脏骤停离世,以及某电商平台员工加班后回家途中猝死,外卖平台骑手送餐时猝死等新闻报道,刺痛人们的神经。每每这时,就会引发无数感慨,要是能抓住“黄金四分钟”急救时间,就可能挽救一个生命。
目前而言,AED正是进行制止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方式简单,对多数人来说只需简单培训便能操作。而这也正是近几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希冀普及心肺复苏和AED配置的重要原因所在,确保在面对心脏病猝死患者时,有AED可用也有人会用。
应该看到的是,通过多年的努力,整个社会对心肺复苏和AED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国家层面来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有关条款规定,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明确提出未来心肺复苏培训人员比例要求,明确指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地方上,上海、杭州等城市通过立法的方式规范公共场所AED配置。而同时,这些规定要求等也正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一点点地改变着现实境况。
问题是,距离相关措施的实施依然有着很长的距离,不论是普及心肺复苏还是AED配置仍是任重道远。
一方面我国城市公共场所配置安装 AED覆盖率仍显严重不足。据数据显示,对比100台/10万人的国际水平,我国的人均占比只有0.2-0.3台/10万人。此外,除一二线城市外,其他地区的总体配置问题更是严峻。前端“哪里有”的问题不解决,后续的投入也就无法展开。
因此,相关机构、部门等还需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AED配置的发展路径,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推进各地公共场所的覆盖率,特别是地铁、火车站、体育场馆、商业街区、酒店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的投入,推动AED更好地融入社会和人们生活。
另一方面,解决好AED“哪里有”的问题后,“谁能用”也十分重要。据媒体报道,美国公众基本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89.9%,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口占25%,日本仅中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就达到92%,而中国普及率仅为1%。这一数据的强烈对比更加凸显了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推广AED的社会基础也就相对比较薄弱了。
去年10月,教育部明确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急救知识从学生抓起,不论从学习能力还是从覆盖面而言,都是一个好的开始。另外,目前虽然相关行业协会等不定期组织公众参与AED急救培训,但仅靠一些机构和社会团体毕竟力量有限,需要政府、行业、社会等多方的努力,更大范围更加深入地补齐普及短板,让更多民众学得会、用得了。
另外,确保AED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率,组织公众参与AED急救培训,甚至是施救后造成损害是否担责等问题,也需要立法层面的进一步明确,做到有章可循。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用在急救场景下一点也不夸张。因此,要加快速度解决好AED“哪里有”“谁能用”的问题,推动普及心肺复苏和AED配置成为社会共识,而这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全民学习心肺复苏技术”“让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像灭火器一样得到重视和广泛配置使用”,虽任重道远,但对生命的呵护与投入都是值得的。(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