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育评价事关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如何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服务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如何让孩子健康幸福成长?本期摘编推出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以飨读者。
——编者
1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状况总体良好,公平、助人、责任等维度的表现有待提升
通过分析东、中、西部地区连续多年的监测数据发现,多数中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良好且相对稳定。不同区域在品德行为各分维度上的表现呈现一些共性特征:小学生在正直、友善、诚实等维度表现出较高水平,初中生在正直、友善、信赖等维度上表现出较高水平;中小学生在公平、助人、责任等维度的表现有待提升,提高小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的公平意识与助人行为,将是学校未来德育工作的要点;研究发现,影响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学习压力;影响初中生品德行为表现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同伴关系、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自信心。
无论是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区域,监测数据普遍显示四、八年级学生在品德行为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并表现出共性特征。如东部某省监测数据显示:四年级学生高正直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1%,在公平、个人责任等维度,高水平表现的学生所占的人数在55%及以下。八年级学生高友善的人数达到了88%,但在公平、助人等维度高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6%和55%。
上述趋势在中部、西部地区同样存在。因此,提高小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的公平意识与助人行为,将是学校未来德育工作的要点。
可见,在小学阶段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以及减轻学业压力,在中学阶段重视同伴关系发展、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对于开展德育工作十分重要。
2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业表现总体优良,少数欠发达地区学生学业达标情况需要高度关注
在所有参测的181个区县中,有81%的区县九成以上小学生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72%的区县九成以上初中生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虽然学生学业水平表现总体优良,但是西部少数欠发达地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合格率仅在40%~60%之间,值得引起关注。
3中小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手机依赖情况尤其值得关注,子女往往会效仿父母的手机依赖行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最近几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以手机依赖为例,项目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有手机依赖的学生比例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相比于城市和县镇,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尤其值得关注。由于手机依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非常重要。同时,研究还发现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受其父母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较大。所以,父母应重视自身手机依赖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越来越高,有一定比例学生已出现手机依赖(小学7%,初中19%)或手机依赖倾向(小学5%,初中9%)。
在参测学校中,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有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差异很大,最高的学校有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整体看来,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多年追踪数据表明,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多项研究表明,手机依赖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如与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以及焦虑、抑郁甚至是自杀意念等心理问题紧密相关。另外,不能自主安排自己课余时间的学生、被同伴欺凌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另外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则会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4部分地区超过半数的初中生仅文化课补习每周3小时以上,校外补课时间与学生主观幸福感成反比
近年来,我国校外补课(文化课补习)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研究发现,有22.2%的小学生和32.8%的初中生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不同区县学生参与校外补课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小学每周参与校外补课3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分布在3.5%~43%之间;初中每周参加校外补课3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分布在4.1%~75.4%之间。通常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及其家长会寻求校外补习以提高成绩,但数据分析发现,成绩一般的小学生中有23.5%每周参加校外补课超过3小时,而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也有22.9%每周参加校外补课超过3小时;对于初中生而言情况相反,成绩优秀的初中生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情况反而更严重。成绩优秀和成绩一般的初中生每周参加校外补课超过3小时的比例分别为34.9%和13.2%。进一步分析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群体中,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越低;在成绩一般的学生群体中,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学业成绩越低。
5我国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小学绝大部分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9~10小时,约占学生总数的34.2%;能够保证10小时及以上睡眠时间的学生比例仅为11.2%,还有24.3%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初中绝大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为7~8小时,约占学生总数的38.1%;能够保证9小时及以上睡眠时间的学生比例仅为4.3%,还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通过对不同区县中小学生入睡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无论地处东、中、西部,除学生身体因素所造成的入睡困难外,导致学生入睡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完成“家长安排的补习”和“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某些西部欠发达地区,寄宿生入睡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疏于管理。
通过对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的分布及其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分析发现,牺牲睡眠时间不一定能带来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小学阶段每天睡眠时间9~10小时的学生,他们的平均成绩为588.2,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的学生平均成绩下降了66.6分,相当于每天少睡1~2小时的这一学生群体,比前者少接受约1.7学年的学校教育,初中阶段数据也有同样的趋势。
牺牲学生睡眠时间不仅对提升学业成绩“收效甚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将带来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学生每天减少1小时睡眠,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比例将上升7.6%,网络成瘾的比例将上升9.6%,主观幸福感较高的学生比例将下降7.9%,学习兴趣、艺术兴趣、体育兴趣较高的学生比例将分别下降7.6%、3.2%和2.6%。同样,初中二年级学生若每天减少1小时睡眠,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比例将上升4%,网络成瘾的比例将上升8%,主观幸福感较高的学生比例将下降10.5%,学习兴趣、艺术兴趣、体育兴趣较高的学生比例将分别下降6.4%、1%和2.8%。
6保障睡眠、规律早餐、每天锻炼、坚持阅读、丰富亲子活动让超过九成的小学生和八成的中学生感到幸福
提升学生幸福感,做好基本保障至关重要。项目团队综合分析了学生睡眠(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睡眠时间)、早餐(每周至少五天早餐)、体育锻炼(每天均参与体育锻炼)、阅读习惯(每天阅读半小时)及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关注程度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的潜在影响。数据表明:以小学生为例,得到五项基本“保障”的学生比例仅为12%,而在这些学生中,感到幸福的学生比例为91.5%。当所有“保障”均不能满足时,学生感到幸福的比例仅为48.9%,平均而言,每缺乏一项“保障”,学生幸福感比例会下降10%左右。
7多阅读、喜欢阅读、阅读有益的书,有助于学生发展
数据表明,阅读有助于学生学业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提高主观幸福感。每天阅读半小时,就能给学生带来较大收益;当家中藏书量相当时,拥有较高阅读兴趣的学生学业表现较佳;此外,有选择地阅读也非常重要,阅读故事书及介绍人物或自然的书,有助于学生发展。
数据显示,以小学为例,藏书量越多,成绩越佳。当家中藏书量仅为20本以下时,学生学业成绩平均为514分,而家中藏书量达200本以上的学生,学业成绩平均为607分。数据表明,只要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每天阅读半小时,就能够比完全没有读书习惯的学生高出42分(相当于多接受了约1学年的学校教育)。读书的益处除了体现在学生学业表现外,也体现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数据发现,家中藏书量越多的学生,其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的程度越低,且主观幸福感越高。
8中学阶段,父母过多关注子女学习,尤其是考试成绩或名次,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项目团队对家长参与子女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等做了长达七年的追踪调查,并基于多年数据对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家长参与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父母如何参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影响不同。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家长对学生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参与,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家长参与组合中,“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多”的学生学业成绩最佳。而在初中阶段,不同家长参与组合的学生学业表现差异并不大,相较而言,“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成绩更高。到了高中学段,“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总体学业成绩最佳,且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不同组合的比较可以发现,“父母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发展甚至更好。
由此可见,无论是小学、初中或高中,家长更多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爱好特长、同伴关系或学校氛围,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但是,若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绩及名次,对于初中、高中段的学生发展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全社会应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9校长课程领导力对教师教育满意度影响显著,其中实行民主决策是绝大多数校长的短板
数据表明,校长课程领导力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师工作满意度等都会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然而,不同学校间校长课程领导力差异较大,西部地区校长课程领导力相对较弱。就全国情况看,在学校管理中实行民主决策是绝大多数校长们的短板。
在学校,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几乎都与教师有关,比如师生关系和教师教学方式等。而教师对学校是否满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调研数据表明,影响教师教育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在不同参测学校中,中小学教师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评价差异较大,认为自己学校的校长能够做到民主决策,鼓励教师创新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比例从0%到100%,且小学教师对校长的评价普遍高于中学。
以小学为例,不同地区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不同,东部和中部地区均为75,西部地区为63,相对较弱。数据表明,在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的三个子维度:民主决策、鼓励创新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上,教师普遍反映校长在民主决策方面表现有待提升。事实上,有72%的小学校长和66%的初中校长在民主决策方面表现相对较弱。
10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人文环境能够帮助处境不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抗逆学生”指的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后1/4,却能克服相对不利的成长环境,在学业成绩上进入前1/4的学生。国际上通常用这些学生在相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生中的占比来衡量该区域的教育公平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小学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5.5%,初中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7.5%。不同区县抗逆学生比例差异较大,其中小学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3.4%~26.3%,初中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5.3%~32%。进一步分析发现,如果一个地区的亲子关系良好,学校普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教师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采用得当的教学方式,那么该地区学生的抗逆比例将显著增加。
数据分析发现,小学阶段区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抗逆学生比例反而较低,而初中阶段两者之间相关不显著。国际相关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出现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当学生成长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时,富裕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使得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更难以实现抗逆。
进一步研究发现,家长若能够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该地区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50%和53%;若家长能够更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如博物馆、文化站、科技中心等),丰富子女课余生活,则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1%和15%。如果学校能够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3%和66%。如果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4%和17%;如果教师能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那么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2%和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