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木 亦
“承诺能‘内推’‘保offer’,价格一般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少数针对国外顶尖咨询公司的‘保offer’服务费用甚至高达数十万元。”暑期来临,秋招季即将开始。在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留学生的网络社交圈中,关于求职辅导、“内推”“保offer”的广告五花八门。广告描述中,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通过其专业辅导和特定途径,顺利斩获投行、券商、事务所、互联网等行业的优质offer。
但是这些动辄上万元的服务靠谱吗?答案却是否定的。一者,各头部公司并不允许内部员工通过“内推”获得灰色收入。部分机构所谓成功的案例,很大程度也不是因为相关机构的服务起了作用,而是求职者本身符合企业的招聘需求。而且行业人士透露,真的通过花钱买到“内推”入职机会的不到一成。与此同时,不少学生、家长前来投诉、要求退费的情况很多。
二者,这些服务机构虽然收费高,但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完全得不到保障,甚至不仅不能为求职者提供求职就业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反而可能耽误求职者的求职之路,浪费宝贵的机会。比如,媒体报道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女生仅有的一个秋招季的求职机会,但是企业的后端服务人员忘了帮她投递资料,使其错过了这个唯一的机会。由此可见一些机构的服务质量。从报道来看,很多求职者最后都发现自己被坑,缴纳了高额的费用,但是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最后还遭遇退费难等问题。
打着“内推”“保offer”等旗号的服务之所以能收割一大批求职者,不过是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弱点,一边虚假夸大宣传服务效果,一边刺激、放大求职者的焦虑。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毕业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缺少职业规划,同时又不够自信,并且希望通过花钱的方式走捷径。所以才会寄希望于求职机构。因此,就求职者而言,在选择相关服务时,必须破除侥幸心理。最关键的还是提前准备、早作规划,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求职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然,这也与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为落后、就业服务不到位有关,导致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不知道如何应对。由此而言,面对纷乱的求职服务市场,高校应适当针对毕业生开展求职培训,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求职服务行业本是高校就业服务的一个补充,如果健康发展的确能够为求职者提供更多求职便利,但现在的野蛮生长状态,更像是在收“智商税”。对于目前混乱的市场,同样要求监管部门完善行业服务规范,加强对虚假宣传、对损害求职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对于侵犯求职者权益的行为,有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及时介入,畅通消费者的投诉维权渠道,维护好求职者的利益。(木 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