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奕枫
据人民网“领导留言板”10月20日消息,针对此前网友质疑“兰州市某中学采集学生家庭年收入”合理性的问题,甘肃兰州市西固区委回复称,学校于9月2日为初一新生下发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表中,确有“经济状况(家庭年收入)”一项,但班主任明确告知学生此栏为选填项目,学生及家长自主选择是否填写。
类似“禁止中小学幼儿园收集家长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的留言建议,已被多地网友反映过。此前北京市教委回应称,“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且“该信息只用于学籍管理,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广西南宁市委办公室曾回复称,在采集录入学籍信息中,家长民族、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不是必填项,家长可自愿填报。
学生家庭成员的工作、职务以及家庭年收入等信息的采集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为何近期频频引发质疑?恐怕这股情绪已经积压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教育焦虑不断蔓延的当下,学校是否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也是家长们极为关心的一个方面。结合今年2月份,天津一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直斥“人家妈妈1年比你妈50年挣的都多”的事件,很多家长不免更加担心,根据学生家庭信息,老师很容易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梯队,进而“看人下菜碟”,区别对待。
然而,目前有关部门的回应没有解决家长们的痛点,也没有回答人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为什么要收集这些信息,以及信息将被用于何处,这就容易使人们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无限放大,而其有利于开展教育工作的一面则被掩盖。事实上,学生家庭信息的采集有一定的必要性,并非毫无意义。在心理调查中,学生家庭成员的工作及经济状况可以对分析学生心理的成因,起到参考作用;在对新生进行情况调查时,统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有助于校方和老师及时了解学生需要,并及时给予帮助。如果这一信息采集方式被取消,是否还有别的方式进行补充或替代,现在看来仍未可知。
面对家长所担心的问题,与其禁止收集或是自愿填写,不如将问题捋顺恰当回应。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收集”,而在于“怎么收集”和“怎么使用”。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家长需要确保老师平等对待,其共同点直指如何给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家长提出质疑,也是基于对实现这个共同初衷的追求。现有的解决方法看似从表面上满足了家长的要求,但是不能从根本上促成共同追求的实现,相应的优化方案或是替代方案亟需出台。
要想实现初衷,还有很多方式值得探索。譬如,老师可以采用与学生或其家长深入交流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了解;有关信息采集的问卷也可以进一步细化,用诸如“家长陪伴时间”“基本物质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需要何种帮助”等软性问题,让老师掌握其必须了解的信息,而非用收入、职务这类敏感的字眼来为学生画像。
学校和有关部门还需要多下功夫,用创新的方法解决当前信息收集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并出台相应的新规从细微处保障学生平等。这需要一个过程,但解决“怎么采”和“怎么用”的问题,该提上日程了。(刘奕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