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志疆
近日,有多名网友在网上发布文图曝光,称其在微博热门文章评论区,总能看到评论区有人留言说救救生病孩子的相似文字,点击这些用户的主页往往会看到标题均为“水滴筹(或轻松筹)链接发微博就被屏蔽不得已用这种方式求助大家”的文章。文章中会放一些患儿的照片和病历等个人信息,并在文末附上一个支付二维码。多篇文章的配图一模一样,就是收款码变了,转评里还有“捧哏”的人。
一模一样的文案,一模一样的小作文,甚至连生病的孩子都一样,唯一不同的就只有收款码……这些批量复制的“求助信”,不得不让人提高警惕。实际上,不少网友已经因此上当。求助信息中命运多舛的孩子,总是能击中善良之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信息虽然是真实的,却早已被别有用心者所盗用,大家的爱心捐助最终流向的只是黑心人的腰包。如此丧尽天良的勾当岂止是无耻,严重者已经涉嫌诈骗。
日常生活中,虚构悲情故事进行“乞讨”式诈骗的事情屡见不鲜,拙劣的表演不仅是一种赤裸裸的欺骗,更是对公众慈善信心的沉重打击——因为分不清真伪,不少人不得不选择避而远之。这使得真正的求助者更加步履艰难,难以被信任。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网络空间,对公众慈善信心的打击和伤害将会更大——消费公众爱心的人连故事都不用讲,仅凭复制粘贴就能搞定一切,然后坐等上当受骗者主动送上门来。当爱心众筹成了“钓鱼”生意,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无疑是最大受害者。
针对此类诈骗行为,水滴筹表示已将用户举报线索移交警方,并协助支持警方对这类违规行为进行打击。在协助警方实施打击的同时,网络募捐平台的责任显然不仅于此。克隆“求助信”之所以具有迷惑性,是因为这样的骗局都以真实案例为模板,盗用了真实的筹款案例及患儿信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真实的筹款案例和患儿信息为什么会被轻易盗取?如果网络募捐平台能加强针对敏感信息的技术保护,骗子四处复制粘贴的难度无疑会加大很多,类似的骗局也不至于如此肆无忌惮。有鉴于此,不妨针对筹款案例及患儿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不给骗子留下可乘之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社交媒体在此类骗局中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根据以往网友截图内容显示,多个不同名字的微博用户曾发布过这篇题为《水滴筹链接发微博就被屏蔽不得已用这种方式求助大家》的同一篇文章。骗子连文章标题都懒得修改,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何尝不是对社交媒体的一种讽刺——为什么不能将克隆求助信拉入黑名单,同时按图索骥锁定幕后黑手?如果封禁诈骗信息“对事不对人”,如何保证骗子不会卷土重来?提醒网友“不要通过第三方收款渠道支付任何资金”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平台不能给私下转账的行为提供任何机会。
发动个体的力量、汇聚成社会善意的爱心捐助方式,现在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信任和认可,公众不仅为身处不幸之中的人掬一把同情泪,而且不吝于为他们奉上滴水之援。爱心众筹的过程中,滴水成河颇为不易,但黑色产业链却蛀空了爱心堤坝,使爱心捐款面临管涌决堤的危险。如果众筹平台成为消费爱心的舞台,“讲故事”成为骗取钱财的法宝,又有多少爱心经得起荼毒和伤害?那些真正深陷困境的人,又该如何找到可以信赖的平台?
反思爱心众筹中的种种骗局,加大打击力度毋庸赘言。在此基础上,众筹平台和社交媒体也有必要扎紧各自的篱笆,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求助者的信息,才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公众参与慈善的信心。让“编故事”的人付出法律代价,不给“讲故事”的人以可乘之机,才能避免民间慈善的爱心被挥霍,共同搭建起社会爱心传递的坚实保障。(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