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钟的
11月7日、8日,内蒙古通辽连续两日出现特大暴雪。至11月9日12时,通辽最大降雪量是101.7毫米,最大积雪深度为68厘米,打破了1951年来的纪录。
雪灾对当地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不小的考验。因为积雪太深,不少居民被困在家中,无法出行;有养殖户的家畜棚被积雪压塌,牲畜安全岌岌可危;还有人因为交通阻断被困在道路上,遭遇缺水、缺食物和受冻的问题。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雪,在积极开展自救和他救的基础上,部分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处境需要得到特殊的关注。在救援时间紧迫、救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照顾受灾最重、御灾捍患能力低的救援对象,才能实现救援的有序调度,从而在整体上减轻灾难损失,让社会秩序和公众生活尽快回到正常轨道。
通辽老年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根据通辽市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为53.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7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8.65个百分点。老年人如果因大雪被困家中,无依无靠,生活必需品和药品无法及时供给,可能遇到因雪灾而起的“二次伤害”。
一些慢性病人和突发疾病患者也需要尽快得到妥善治疗。据报道,与通辽市接壤的辽宁省阜新市同样遭遇暴雪,辽宁省蒙医医院近140名透析患者分布在阜新市阜蒙县36个乡镇及城区,每周必须透析三次,如果无法及时透析,会危及生命。因为大雪封路,救护车和一般车辆进不去,只有调动专业设备和人力,想方设法开辟一条“生命通道”,才能保障他们的日常治疗不被雪灾耽误。
大灾面前,还要防止部分困难群体“因灾返贫”的问题。截至2020年年底,通辽累计脱贫22.4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部稳定脱贫。不过,很多脱贫群众日常依赖农牧业生产生活,自然灾害对农牧业打击巨大。在此次雪灾中,就有多起牧民牛棚倒塌事件被报道,灾害除了给他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会给他们后期生产自救造成困难。
人们并非对强降雪毫无防备,当地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雪红色预警,但因为降雪量大、持续时间长,导致灾难造成的破坏超出预期。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原因,近年来,国内洪灾、雪灾发生频次和烈度趋高,如何更好应对此类短期内高强度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当成为应急救援、防灾救灾工作的重点。
救灾不仅是对灾难现场处置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的检验。其实,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已经很充分,社会帮扶机制和公益慈善事业也不断发展,但当灾难来临时,如何将救灾物资精准地输送到有需要的人,也是检验救灾效果的重要维度。冰雪消融以后,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损坏的建筑、设备要尽快得到修理,生活生产的重启需要“雪中送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累了一套社会治理的经验,这一套经验也可广泛地运用到防灾救灾的各种场合。比如,可以尝试运用网格化管理措施,排查社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病患人士。灾难发生之后,基层社区干部要主动担当,尽到救灾一线的责任,要主动联系困难群体,努力不让任何一个有需要的人脱离组织的关怀。
暴雪无情人有情,灾难中的互帮互助,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也是发挥“三次分配”作用的契机。每一次灾难的发生,都是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考验。不断提高各地抵御突发灾害的应“极”能力,打好防灾“主动仗”,才能让人们在遭遇灾害袭击时心中有底、处变不惊。(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