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陶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化脉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持续保持增长,推动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转化,助力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激发传承人内生动力,成为目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千百年的智慧沉淀,传承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内生动力。在练就非遗技艺过程中,传承人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将非遗融入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有些地方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扬壮大非遗文化、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助力当地摆脱贫困。非遗传承与脱贫攻坚的融合发展,成功印证非遗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还实现了极大的社会价值,让传承人的坚守,不再孤单。
非遗传承是一件专业较强的工作,现有的非遗传承人才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急需提高。提升人员数量、提高人才质量,已经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增加投入,建立相应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通过选拔、培训等方式,提升传承人技能水平;通过改善收入,激励传承人守住岗位、钻研技能。
同时,政府也要为非遗传承搭好“舞台”,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非遗相关部门要发挥好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法律保护机制、管理运营机制以及资金投入机制等,为非遗传承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同时,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带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给传承人足够信心和耐心,扛得起非遗传承的重担、攀得了非遗发扬光大的高峰。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