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北两极同时出现极端高温是全球变暖的新证据吗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南北两极同时出现极端高温是全球变暖的新证据吗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2-03-25 13:24

  作者:张田勘

  据美联社、英国《卫报》等多家外媒报道,近期,南北极同时出现极端高温。上周末,南极一些地区气温刷新纪录,比往年同期平均气温高至少40摄氏度,而北极部分地区的气温也高出至少30摄氏度。气候学家指出,南北极同时出现高温,史无前例。

  南北极同时出现高温是否进一步证明全球变暖?对此,全球气候方面的专家有不同意见。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地球、大气与环境学院院长安德鲁·麦金托什教授认为,此次天气事件是冰架上方大气变暖的一个代表事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气候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迈克尔·曼表示,极地极端气温超出预期水平,令人担忧。极端气候现象正在超出模型预测的范围。这些事件在提醒人们需要紧迫采取行动。

  不过,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科学家沃尔特·迈尔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气象学家马修·拉扎拉(Matthew Lazzara)都表示,南极洲的高温或只是一个随机的天气事件,并不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但如果再次乃至反复发生,则应该敲响警钟。

  直到今天,全球变暖尽管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但迄今还只是一种假说。至于现在出现的南北极同时升温的现象,也需要未来更多的事实和研究结果来揭示真实原因。

  首先要看到的是,南北两极确实出现了不同寻常的高温。3月18日,极端天气记录追踪机构Maximiliano Herrera一条推文称,海拔3.4千米的南极康科迪亚站温度达到了零下12.2摄氏度,比同时期历史平均气温高出近40摄氏度,而海拔更高的沃斯托克站(东方站)的气温达到零下17.7摄氏度,比历史最高纪录高出约15摄氏度。沿海的特拉诺瓦气温也远高于冰点,达到了7摄氏度。

  与此同时,北极附近一些气象站的温度比同期平均水平高出约28摄氏度。与1979年至2000年的基线温度相比,3月18日的南极大陆整体温度上升了约4.8摄氏度。同日,北极整体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3.3摄氏度。尤其是南极本在夏秋季,出现高温就更令人惊异。即便是冬春季的北极,气温也同时升高,就更让人关注。

  不过,关于南北极同时升温却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南极的升温,有几种说法。总体而言,南北极温度同时升高都与热量和水分向极地输送有关。一种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亚历克斯·森·古普塔表示,来自澳大利亚的强风是造成南极洲温度异常的原因。二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气候研究员朱莉·阿尔布拉斯特教授认为,强降雨云团将温暖潮湿的空气带到了南极东部上空,导致当地的高温。第三种解释是,此次两极的极端高温,是西风带剧烈振荡、阻塞高压异常突入北极圈和南极圈的结果。还有科学家认为,此次南北极同时升温是太阳风暴造成的。当太阳风暴撞击地球磁层时,太阳风暴带来的带电高能粒子(即离子和电子)沿磁力线集中在地球两极,形成极光和能量释放,导致地球两极在3月同时出现异常高温,并且极光也更加强烈。

  显然,这些说法也都有一定道理,但也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何两极同时升温,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相互印证。

  另一个事实是,北极的剧烈升温仅维持两天,随后就迅速降到正常水平;南极的升温也在迅速回落,将在3月26-27日回归正常。这表明,两极同时升温的时间较短,或是一次急促的偶然升温事件。而且,南北极的大多数地方的最高气温仍然在零度以下。因此,此次两极同时升温既不构成全球变暖的铁证,也不会导致冰川大规模融化,更不会导致明显的海平面上升。

  尽管此次南北极短暂的气温升高尚不构成气候异常,也谈不上气候剧变,但必须对类似的事件予以更多关注和研究。而且,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自1979年以来,北极的极端高温事件有所增加,北极可能平均每10年有一次不结冰的夏天,气温升高2摄氏度。在南极半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一直观察到强劲的变暖趋势。因此,IPCC预测,南极半岛、南极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在本世纪将继续以高于平均水平的速度变暖。

  全球变暖是否成为事实、是否会加剧,取决于人类对碳排放采取的措施。因此,控制碳排放是人类理应坚持的行动。(张田勘)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