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入职银行先存1000万?“潜规则”不是缓解揽储压力的良方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入职银行先存1000万?“潜规则”不是缓解揽储压力的良方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2-04-29 17:06

  作者:朱昌俊

  揽存压力下,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把目光投向自带资源的员工。日前,一则来自内蒙古林西农村商业银行的招聘公告引发市场关注。与寻常招聘不同,该行此次招聘的5名入围人员属于“引进资源型人才”。按照林西农商行的要求,此类“人才”需要在入围后的10日内在该行存入不低于1000万元存款才能进入下一环节。业内人士称,不少地方农村金融机构都采取过类似的招聘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拉存款,甚至有银行为自带资源的员工大开方便之门,“其中有些人连从业资格证都没有”,存在一定合规风险。

  要想入职先拉来一笔存款,在银行业,类似的做法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这一次涉事银行把长期以来的行业“潜规则”摆到了台面上,它引发争议,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首先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如何招人,外界本不至于作过多干涉。但是,涉事银行的这类做法,还是存在多种问题。一者,是公平问题。要知道,把能拉来多少存款作为选人的硬指标,实际上就意味着,将那些没有“资源”和“关系”的人给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招人也就成了比谁的“能量”大,比谁的“资源”多。但是,金融行业毕竟有一定的专业门槛,若仅仅只认“存款”,就很容易造成逆淘汰现象。比如,这次公示名单中,有三名入围人员笔试成绩低于60分。

  二者,也有加剧不当利益输送的风险。要知道,1000万存款绝不是一个小数字,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这些大额存款不少都来自政府、国企等。那么,这种硬性考核所面向的群体,几乎都可能或多或少与当地的政务关系网有着直接联系。这背后是否会出现不当的利益输送,不免让人担忧。

  事实上,原银监会在2017年6月就曾下发过相关通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公款存款业务,不得通过安排公款存放主体相关负责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直接利益相关人员就业、升职,或向上述人员发放奖酬等方式进行利益输送。在一定程度上说,涉事银行的招聘条件,不免与此形成冲突。

  当然,回到现实层面,银行制定这样明知道可能引发争议的招聘规则,或说明其背后的揽储压力确实很大。特别是当“潜规则”上升到明规则时,这种压力就更不容忽视了。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带来的。如在近年来大行不断下沉的过程中,农商银行的生存空间的确受到挤压,同时,监管也在不断完善和收紧;另一方面,这或也与银行自身经营问题而造成的公信力下降有关。

  颇为巧合的是,同样是在这几天,河南、安徽5家村镇银行相继被爆出已暂停网银业务多日,造成储户“线上提现困难”。目前此事引发中国人民银行高度关注,有关部门已展开调查。这样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发生,很难说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户的“用脚投票”。

  所以,与其冒着合规性风险引进“资源型人才”,不如真正潜心提升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首先,要积极保障储户的权益。同时,要在竞争过程中,真正体现自己的差异化服务,更好满足好农村市场的需求,凭服务优势去揽储。其次,从业务布局看,一些农商银行存在过度扩张的情况,这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自身的经营压力。因此,需要稳妥进行经营模式和业务模式的优化,避免摊子铺得太大而积累经营风险。

  此外,农商银行不惜“违规”揽储的背后所突显出的行业压力,在监管层面也需要有更多的重视。如何让农商银行实现健康稳定发展,也有赖于更有力的政策引导。(朱昌俊)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