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塑料吸管使用几分钟降解500年,限塑需从细微做起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塑料吸管使用几分钟降解500年,限塑需从细微做起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2-07-08 17:24

  作者:张田勘

  近日,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一家米粉店因免费向消费者提供“豆奶一次性吸管”,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罚款500元。此外,还有30余家门店也因此被立案调查。对此,有网友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是小事;也有网友表示支持,“限塑令早就有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免费提供塑料制品”。

  限制一次性塑料吸管被有些人认为是小题大做,实际上这反映了人们并不了解塑料的危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22年6月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生产了大约83亿吨塑料制品,其中60%被填埋、焚烧或直接倒入江河湖海。到2060年,全球塑料制品年产量将达到12亿吨,接近目前的三倍;如果不提高循环利用率,届时塑料垃圾数量也要增加近两倍。塑料污染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委托纽卡斯尔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现在全球人均每周会摄入近2000颗塑料微粒,重量相当于一张信用卡,饮用水是最主要的来源。微塑料对人和生物危害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目前已知对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有潜在危害。塑料污染并不只是危害人类,也给其他生物带来了灾难。数据显示,塑料垃圾每年导致超过100万只海鸟和10万多头海洋哺乳动物死亡。

  限塑不仅能减少微塑料对人和地球生物的危害,也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每年与塑料制品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亿吨左右,约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3%。如果不设定相关限制塑料的目标,这一数量到2060年将翻番。因此,世界各国都在采取行动禁塑和限塑,如印度于今年7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销售、进口、生产和加工多类一次性塑料制品,其中第一阶段涵盖19类塑料制品,包括塑料杯、吸管、棉签棒等;暂时豁免的塑料制品包括不超过规定厚度的塑料袋和多层包装膜。

  有人认为对餐饮业的塑料吸管进行罚款是小题大做,原因在于觉得小小的塑料吸管并不会对人和生态造成太大的影响,实则不然。据央视财经报道,2019年全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其中塑料吸管近30000吨,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而且,这种小小的塑料吸管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但降解的时间可能长达500年。更重要的是,一次性塑料吸管体积很小,使用完之后难以回收,会直接产生很多塑料垃圾,包括微塑料。正是这些微小的塑料用品加剧了环境污染。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0年80号文件的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到2022年底,县城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限制塑料吸管都是有益的,因此对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的商家进行处罚并非是于细微之处积善除弊。正因如此,有人认为,只处罚500元并不能达到以儆效尤的结果,而是要根据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处罚。该规定指出,“未遵守国家有关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规定,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商务、邮政等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当然,禁止和罚款等只是减少塑料污染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有替代品。现在,已经研发出一种缠绕式竹吸管,采用专用刨切机制备出厚度为0.25±0.05mm的刨切薄竹片,再用热浸提、超声、臭氧等技术协同去色、防霉处理后拼宽、接长,沿竹纤维方向同向缠绕胶接形成连续圆筒,根据预设间距截断、斜切后,就能制备出缠绕式竹吸管。类似替代品的出现和扩大生产,有利于减少塑料产品的使用,由此实现生态保护。(张田勘)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