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家长自曝孩子获“开小灶”集训,应该思考什么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家长自曝孩子获“开小灶”集训,应该思考什么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2-07-12 16:54

  作者:熊丙奇

  据媒体报道,近日,网传江苏南京一名小升初学生的家长在孩子考上南京外国语学校后,发朋友圈感谢银城小学选派6名老师对小孩进行了长达两年的集训,并且有南京top3中学的好班保底。此言一出,引发众多家长质疑。

  网传这名家长随后在朋友圈进行了“辟谣”,称都是虚荣心在作怪。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小教科回应称,这名家长的朋友圈言论和事实不符,银城小学“一直以来都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不存在开小灶、辅导、定向指导。”关于有top3中学好班保底一事,鼓楼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也进行了否认。

  小学如果选派教师对选定的“种子选手”进行集训,这是违反《义务教育法》“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规定,区别对待学生。找民办学校为冲名校学生“托底”,则违反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规定。因此,如果这名家长所述属实,那小学办学、民办学校招生都存在违规问题,引起其他家长质疑,是在情理之中的。当地教育部门必须认真调查,是否存在这一问题,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回应公众质疑。

  此事还需要思考的是,义务教育学校是否应一律实行“公民同招”?是不是为了培养 “特殊人才”,可允许个别义务教育名校进行测试招生?如何处理“英才培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

  开辟专门培养路径的方式招生、培养特殊人才,这是各地还保留的措施,但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家长和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择校准备,同时也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就应该在推进高标准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开展个性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部要求,从2020年起,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均实行公办、民办同时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实行电脑摇号随机录取。其目的是遏制民办学校提前招生、“掐尖”招生,加剧当地的择校竞争,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对这一措施,教育界人士和社会舆论也有不同意见,其中之一就是担心只注重均衡会影响到英才教育,埋没人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出台《英才教育促进法》的议案。该议案认为,超常儿童资质禀赋优异,是同龄人中的英才,也是现代化强国建设宝贵而特殊的人才资源,如果采取特别的教育安排和培养措施,让他们的禀赋与潜能获得更充分的发展,可以让超常儿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从现实看,各地在推进“公民同招”“电脑摇号录取”的同时,都还允许少数学校在“小升初”中可进行自主测试招生,如培养语言方面人才的外国语学校。据报道,南外今年共招收480名初一新生,其中德语16名,法语16名,日语12名,西班牙语12名,其余皆为英语。若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8倍,将通过电脑派位确定获得参加语言能力测评资格的学生。录取原则为,根据语言能力测评成绩,按招生计划,以男女生1:1的比例分别划定录取分数线。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针对学校测试招生的择校准备,有的家长会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有的小学则为打造办学业绩,对有潜能的学生进行“开小灶”集训。这样一来,关注学生特长发展,就变异为搞“特长教育”“加分教育”。

  从根本上说,要治理“小升初”择校热,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差距。但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所有学校都变得平庸。均衡是指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投入、保障要做到标准一致,在均衡基础上,应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通过学校自主办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特长培养。我国已经在中高考改革中取消竞赛获奖加分,也已经取消了“小升初”中的特长生招生,这不是不关注学生的特长培养,而是把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办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熊丙奇)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