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评】多措并举,更好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 > 正文

【光明网评】多措并举,更好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2-11-21 13:53

  作者:向 秋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促进农民工及脱贫人口就业创业的五方面政策措施。

  就业向来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是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五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旨在通过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更好地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

  支持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是我国重要的就业群体。据统计,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251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影响持续,对农民工就业造成了一定压力。量大面广的各类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是农民工稳岗促就业的关键。稳定和扩大就业必须给市场主体,特别是各类企业稳定的、持续改善的市场预期。《意见》明确支持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全面落实社保费缓缴、稳岗返还、留工培训补助、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重点支持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渡过难关,组织暂时停工企业与用工短缺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保障好共享用工中劳动者权益。持续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帮助尽可能多的市场主体挺过难关,就能帮助更多的农民工稳住现有岗位。

  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进入新时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在悄然发生着新变化,本地就业、就近就业、回乡创业正成为一部分敢想敢干并掌握了新技能、新知识、新思想农民工的现实选择。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城市部分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用工需求下降,也使得一些农民工返乡就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意见》明确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县域就业承载力,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尽可能增加劳务报酬发放规模,组建一批创业服务专家队伍,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店小二”,推动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精准有效,就能让农民返乡创业更有底气,进而培育出更多富有活力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内生动力。

  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保障。农民工群体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以个体户和灵活就业的居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相比于进工厂和上工地,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自由灵活就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力,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离不开精准的就业服务保障。《意见》明确,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保障,允许失业农民工在常住地、就业地、参保地进行失业登记,同等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支持有条件地区在农民工就业集中地区建立劳动维权咨询服务点,指导企业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为有就业需求的大龄农民工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织密织牢农民工就业保障网,就能保持农民工就业大局稳定。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责任重大。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真心实意把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而不落空,扎扎实实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向 秋)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