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栎
在四川邻水,退伍军人甘彪通过发400条短视频帮助流浪十年的老人归家,学习视频剪辑帮助他人寻亲;在河南中牟,村主任刘红涛自2018年7月起,发布4000多条短视频寻亲信息,帮助100多位走失、被拐孩子回家;在辽宁沈阳,辽宁雷锋爱心车队副队长邱中奇联合头条和抖音上的寻人信息对接群,帮助走失者找到家人;在福建泉州,外卖骑手洪成木与民警、热心市民合作,借助互联网平台帮助73名走失者和流浪者回家……在全国各地,类似的寻人寻亲志愿者、志愿团队还有很多,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帮助了许多走失人口回到家中。
每一个走失人口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心碎的家庭,帮助他们和亲人团聚是社会的责任所在。近年来,寻人寻亲相关的信息也愈发牵动更多人的关注和关心,这一方面与民政、公安等部门对相关信息的披露和追踪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互联网平台寻人公益迅速发展、民众对此参与度不断提升息息相关。
寻人寻亲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为了亲人团圆,付出再大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从此前来看,传统的寻人寻亲方式,如报纸、广播、人际间传播等囿于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往往像是大海捞针一般。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官方部门、民间机构、互联网企业等之间的合作展开,网络上的寻人寻亲公益项目陆陆续续推出,这既提高了“寻找”环节的效率与“找到”的概率,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消耗也相对减少。
以官方部门为例,如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截至2021年5月15日共发布儿童走失信息4801条,找回4707名儿童;以互联网企业为例,如抖音平台开展的寻人项目7年发布17万条寻人启事,成功寻回2万余名走失者。由此也可以看出,互联网公益项目已经成为寻人寻亲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是官方部门、社会组织还是互联网企业都在致力于以科技赋能,打造新的、开放式的、传播范围广的寻人模式,让走失人口尽早回到家中与亲人身边。
与此同时,网络之下的人性温度也不可或缺。互联网寻人的更大优势在于,其可以短时间内迅速凝聚起社会力量,激活广大民众进一步参与寻人的善意。特别是已经渗透大众生活的短视频平台,更是在人们“触屏”互动的那一刻,高效、便捷地实现了信息交汇。近日,抖音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寻人志愿者约2.6万名,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纪最小的16岁,最大的76岁。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从寻亲当事人到寻人志愿者,有善用短视频寻人的创作型志愿者,也有城市道路里的寻人之眼,他们的事迹真实而深刻,在茫茫人海之中连接起社会力量,为寻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也许我们身边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烧烤店老板、的哥等就是互联网寻人志愿者中的一员,一次擦身而过、一次善意的提醒,可能就是一个线索一个机会,他们的行动如点点微光,正在为走失者照亮回家的路。而他们的志愿事迹理当被看到被支持被表彰,从而吸引更多网友加入其中。
互联网向上向善一定程度上也在引领公益新业态和新生态。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0.51亿,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试想,如此体量的受众群体投身于公益事业中,该是怎样的利好,又会为寻人寻亲带来多大的希望呢?科技创造可能,善举汇聚力量。我们期许,互联网平台不断优化、整合,进一步发挥寻人项目的作用及技术价值;无数个社会个体伸出援手,参与其中,加快助力寻人的步伐,让更多走失人口回家,让团聚的“期待”变为“现实”。(林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