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家也要给自己立“规矩”
首页> 时评频道> 百家争鸣 > 正文

专家也要给自己立“规矩”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02-19 08:41

  作者: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热度不减。先是对话机器人ChatGPT成为“机器网红”,吸引了全球的视线;再是AI引擎Quantum Engine让AI和情人节“牵手”,让年轻人在虚拟的世界里感受与众不同的节日氛围。在人工智能备受追捧的同时,年轻人“建议专家不再建议”的话题再度升温。人工智能的无所不知和温馨体贴,与自然人的某个群体遭遇白眼,这两个现象搁在一起,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建议专家不再建议”这个话题,去年就引发过争论。遇到这类话题,专家群体在舆论场成了“临时的弱势群体”。今年再度议论这个话题,许是与智能机器火爆有关。比如,网友觉得对话机器人比某些专家靠谱,它们可能出错,但起码比较理性,不会蒙骗公众;也有人觉得,某些专家并不比机器知道的东西更多。在关于“人工智能将导致哪些人失业”的猜测中,专家群体可能要被列进去了。

  与上次讨论“建议专家不再建议”不同,此次有专家不乐意了。当然,为自己的同道抱打不平的声音,多限于专家个人的社交账号,媒体上为专家站台的声音,则暂时尚未见到。

  在汉语世界,某些专家的口碑和形象欠佳,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砖家”“叫兽”之类的冒犯性称谓在网络上流行。相信每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看了这类诽谤性词语,心里都不是滋味。

  当专家的公共形象变差,并且成为一种刻板印象,成为讨众人嫌的特殊群体时,某些专家敢于跟舆论抗争,勇气固然可嘉,却很难改变公众的这种成见。面对这样的公共话题,对某些专家来说,“穷则独善其身”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如何“独善其身”?抱怨媒体喜欢找些不着调的专家连累了有良知的专家,怕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指责网友缺乏辨识力,盲听盲信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建议,同样无济于事。

  “此时无声胜有声”,反思“建议专家不再建议”为何一再成为热议话题,应是当务之急。

  顾名思义,专家是某个领域的知识权威,这种权威性在于专业知识的丰富、见解的独到,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当三者能够集于一身,若能将专业表达和公共表达协调起来,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建议,这样的专家建议,从来都是社会所期待的。

  社会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的问题,公众的迷茫和困惑,需要专家用知识和思想的火炬来照亮。倘若专家三缄其口,思想的火炬熄灭,这样的景象反倒不敢想象。因此,面对舆论对某些专家的吐槽,专家群体不必介意,而应该闻过则喜,让自己的声音成为公众的期盼。

  “专家”称谓被某些专家玩坏了,某些专家成为讨人嫌的群体,这是舆论场给专家群体竖起了一面“意见镜子”。从这里,可以看到当下专家队伍的良莠不齐,看到某些专家建议背后的“意见带货”动机,看到专家“跨界走穴式”的平常智慧……所有这些,虽然不是某位专家的专利,却值得所有领域的专家学者引以为鉴。

  专家(不论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要想不讨众人嫌,需要重塑专家群体的集体形象,为此要订立相应的准则或规矩,专家进行公共表态时,应该按照自己订立的规矩来发言。关于这样的规矩,可以借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普通人(专家更应优先做到)运用知性时的三个准则:

  第一个准则:问题要自己思考。这看起来有点滑稽,难道专家没有自己的思考吗?真正的专家,必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至于公共表达时所建议的事项是复读别人的观点,还是一时的直觉判断,需要具体分析。珍惜自己羽毛的专家,无见解不建议,应当作为一个规矩。

  第二个准则:站在每个公众的立场上去思考。专家建议是公共表达,需要对社会负责任,对自己的建议负责任,对历史负责任。要承担这三项责任,不换位思考,不站在公众立场上思考,那样的建议不是满嘴跑火车就是夹带私货,怎能不讨众人嫌?

  第三个准则:时刻与自己相一致地思考。专家建议要经得起公众的质疑,就要用自己的良知去认识新的社会问题,在建议前先拍拍自己的良心,看看良心这位“法官”对自己准备建议的事项如何裁决。一个有良知的专家,必然对自己的人格负责,这需要专家遵照逻辑上的同一律,不能成为墙头草,同样的问题,今天这么建议,明天又推翻自己先前的建议,不断反复。如果专家总是自相矛盾、自己“打脸”,怎能不讨人嫌?

  社会发展需要知识奠基,需要专家做智库。专家群体要想不成为舆论场的“弱势群体”,就要用科学精神对待严肃的社会问题,用良知对待公众。期待中国的专家群体能继续成为舆论场的良知益友,与公众一道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刘海明)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