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家也要给自己立“规矩”
首页> 时评频道> 百家争鸣 > 正文

专家也要给自己立“规矩”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02-19 08:41

  作者:刘海明(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热度不减。先是对话机器人ChatGPT成为“机器网红”,吸引了全球的视线;再是AI引擎Quantum Engine让AI和情人节“牵手”,让年轻人在虚拟的世界里感受与众不同的节日氛围。在人工智能备受追捧的同时,年轻人“建议专家不再建议”的话题再度升温。人工智能的无所不知和温馨体贴,与自然人的某个群体遭遇白眼,这两个现象搁在一起,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建议专家不再建议”这个话题,去年就引发过争论。遇到这类话题,专家群体在舆论场成了“临时的弱势群体”。今年再度议论这个话题,许是与智能机器火爆有关。比如,网友觉得对话机器人比某些专家靠谱,它们可能出错,但起码比较理性,不会蒙骗公众;也有人觉得,某些专家并不比机器知道的东西更多。在关于“人工智能将导致哪些人失业”的猜测中,专家群体可能要被列进去了。

  与上次讨论“建议专家不再建议”不同,此次有专家不乐意了。当然,为自己的同道抱打不平的声音,多限于专家个人的社交账号,媒体上为专家站台的声音,则暂时尚未见到。

  在汉语世界,某些专家的口碑和形象欠佳,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砖家”“叫兽”之类的冒犯性称谓在网络上流行。相信每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看了这类诽谤性词语,心里都不是滋味。

  当专家的公共形象变差,并且成为一种刻板印象,成为讨众人嫌的特殊群体时,某些专家敢于跟舆论抗争,勇气固然可嘉,却很难改变公众的这种成见。面对这样的公共话题,对某些专家来说,“穷则独善其身”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如何“独善其身”?抱怨媒体喜欢找些不着调的专家连累了有良知的专家,怕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指责网友缺乏辨识力,盲听盲信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建议,同样无济于事。

  “此时无声胜有声”,反思“建议专家不再建议”为何一再成为热议话题,应是当务之急。

  顾名思义,专家是某个领域的知识权威,这种权威性在于专业知识的丰富、见解的独到,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当三者能够集于一身,若能将专业表达和公共表达协调起来,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建议,这样的专家建议,从来都是社会所期待的。

  社会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的问题,公众的迷茫和困惑,需要专家用知识和思想的火炬来照亮。倘若专家三缄其口,思想的火炬熄灭,这样的景象反倒不敢想象。因此,面对舆论对某些专家的吐槽,专家群体不必介意,而应该闻过则喜,让自己的声音成为公众的期盼。

  “专家”称谓被某些专家玩坏了,某些专家成为讨人嫌的群体,这是舆论场给专家群体竖起了一面“意见镜子”。从这里,可以看到当下专家队伍的良莠不齐,看到某些专家建议背后的“意见带货”动机,看到专家“跨界走穴式”的平常智慧……所有这些,虽然不是某位专家的专利,却值得所有领域的专家学者引以为鉴。

  专家(不论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要想不讨众人嫌,需要重塑专家群体的集体形象,为此要订立相应的准则或规矩,专家进行公共表态时,应该按照自己订立的规矩来发言。关于这样的规矩,可以借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普通人(专家更应优先做到)运用知性时的三个准则:

  第一个准则:问题要自己思考。这看起来有点滑稽,难道专家没有自己的思考吗?真正的专家,必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至于公共表达时所建议的事项是复读别人的观点,还是一时的直觉判断,需要具体分析。珍惜自己羽毛的专家,无见解不建议,应当作为一个规矩。

  第二个准则:站在每个公众的立场上去思考。专家建议是公共表达,需要对社会负责任,对自己的建议负责任,对历史负责任。要承担这三项责任,不换位思考,不站在公众立场上思考,那样的建议不是满嘴跑火车就是夹带私货,怎能不讨众人嫌?

  第三个准则:时刻与自己相一致地思考。专家建议要经得起公众的质疑,就要用自己的良知去认识新的社会问题,在建议前先拍拍自己的良心,看看良心这位“法官”对自己准备建议的事项如何裁决。一个有良知的专家,必然对自己的人格负责,这需要专家遵照逻辑上的同一律,不能成为墙头草,同样的问题,今天这么建议,明天又推翻自己先前的建议,不断反复。如果专家总是自相矛盾、自己“打脸”,怎能不讨人嫌?

  社会发展需要知识奠基,需要专家做智库。专家群体要想不成为舆论场的“弱势群体”,就要用科学精神对待严肃的社会问题,用良知对待公众。期待中国的专家群体能继续成为舆论场的良知益友,与公众一道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刘海明)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明出游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