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景区限流是对游客“人从众”模式的理性稀释
首页> 时评频道> 百家争鸣 > 正文

景区限流是对游客“人从众”模式的理性稀释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05-02 09:45

  作者:李英锋

  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旅游景区持续火爆。这几天,西安城墙景区、浙江台州神仙居景区、宁波博物院、广西南宁市动物园、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等多地多家景区、游览场所相继发布限流公告,按规定对景区实行限流管理。

  这个“五一”小长假是,三年疫情结束后第一个旅游适宜季节的小长假,也是人们全面走出疫情阴影的小长假。在春和景明的假期,人们迸发出了极大的出游热情,即便是酒店价格明显上涨、车票难买、道路拥堵等负面因素也没有让人们的出游热情降下来。于是,像疫情之前的惯常情景一样,不少景区都出现了“人人人人人你人人人人人”模式,都承受了“人从众”的客流压力。

  景区游客增多固然是好事,游客回归意味着旅游业烟火气的回归,释放出经济复苏和游客信心复苏的积极信号。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行业在“五一”假期迎来游客“人从众”模式,对整个旅游关联产业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对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具有很强的保障促进作用。

  然而,景区游客数量过多,超出景区的承载能力,也会产生不少弊端。比如,景区的交通、住宿、餐饮、游乐设施、厕所等资源难以满足游客需求,游客在各个消费环节都需要排队,甚至需要长时间排队,旅游效率变慢,旅游体验感变差。游客数量多,人潮拥挤,人们观景赏景的视野常常被人挡住,拍个照都抢不到合适的地方,抢不到景,都要与人被动合影,旅游体验进一步被拉低。最令人担忧的是,游客数量过多还会增加景区的安全隐患,给游客带来更多安全风险。

  所以,景区对游客进行限流是必要的。实际上,合理限制游客数量是景区的法定责任。《旅游法》明确: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景区采取必要的限流措施,有助于保持旅游资源的合理供应,减少安全隐患,维护旅游秩序,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旅游体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三年疫情期间,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很多景区的游客人数锐减,一度陷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困境。现在,久违的游客“人从众”模式好不容易又回来了,而游客数量增加意味着消费扩大,意味着景区的收入和旅游关联产业的收入同步增加。在“五一”假期的旅游热度面前,不少景区没有头脑发热,对游客来者不拒,而是忍痛割“爱”,依法冷静地采取游客限流措施,关闭线上或线下购票通道,对游客“人从众”模式进行理性稀释,展现出了安全管理、呵护游客权益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行动力,也让人们看到了景区有序发展的希望。

  各地旅游业复苏进入正轨,游客“人从众”模式将成为很多景区的常态现象。各景区都应增强承载底线意识,健全完善限流疏导机制,对游客人数合理评估、及时预警,并结合实际情况发布客流量提示,采取限流措施,严格规范限流程序,打好限流提前量,做好疏导、分流服务,充分满足游客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游客在出游选择或更改出游计划时少一分慌乱,多一分从容。(李英锋)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