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时评频道> 百家争鸣 > 正文

切实维护粮食产业安全

来源:经济日报2023-05-18 09:53

  作者:刘慧

  粮食安全不仅要有足够数量的粮食做前提,还要建立在粮食产业安全的基础上。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战略性领域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从维护粮食产业安全角度看,要立足自身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提高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掌控能力,为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提供基础支撑。

  一个国家的粮食产业安全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保持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端稳中国饭碗。但是,我国粮食供需仍然处于紧平衡,饲料粮短缺矛盾突出,粮食进口能够有效弥补国内粮食结构性短缺。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持续攀升,连续3年保持在1.4亿吨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进口量均已突破进口配额。如果粮食安全过度依赖进口,容易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环境恶化,粮食进口受阻,将会影响国内粮食稳定供应。低价粮进口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根本上动摇粮食产业安全。维护国内粮食产业安全势在必行,要强化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

  耕地是维护粮食产业安全的基础。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耕地“非粮化”整治,让良田真正回归粮田。加快盐碱地改良,选育更多耐盐碱粮食品种,努力把15亿亩盐碱地变成“大粮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深耕森林、草原、海洋资源,打造“森林粮仓”“草地粮仓”“海上粮仓”,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在人多地少的国情粮情下,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入了世界第一方阵,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45%,形成了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粮食增产体系,但部分核心种源、高端装备依然捏在别人手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特别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向科技要产能、要产量、要效益。

  维护粮食产业安全,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健全“价格+保险+补贴”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民不吃亏。在今年春耕的关键时期,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100亿元一次性补贴、下达第一批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2.51亿元和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16亿元,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不吃亏。

  维护粮食产业安全,要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向主产区集聚,打造跨区域、全链条、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推动主产区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不过,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必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决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要在全球粮食大格局中谋划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的粮食企业,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维护粮食产业安全,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要扛稳“米袋子”安全重任。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督促各地真正把责任扛起来,从产购储加销体系各个环节入手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切实增强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刘慧)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