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一陵
近期,不少家长、学生和网民反映中小学校课间10分钟学生活动受限制的“圈养”现象,引发舆论广泛讨论。
从网上网下的讨论中不难发现,“圈养”现象有蔓延的趋势,即便是一些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也开始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而从舆论的态度来看,公众普遍认为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谁都清楚,让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活泼爱动的孩子们一天几个小时呆在教室内的危害。更何况是学校管理者。如果作为教育领域内的专业人士,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认为“圈养”是正确的,那还是教育者吗?
现实中很多学校管理者不得不违反教育部的规定、违背教育规律,做损害学生身心成长的事情。背后的复杂原因不容忽视,在呼吁让学生走出教室,还学生课间十分钟的同时,也应该体谅学校所面临空间逼仄、安全风险、家长非理性维权等多重困境。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些问题当然也不是学校“躺平”的理由。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困难面前,终归还是能够找到现有条件下的最优解。比如,媒体发现,针对网友反映的“圈养”现象,新疆伊宁、山西太原、广西南宁、河南郑州等多地官方近日分别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就此问题作出了回应。有的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再次强调课间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有的地区创新课间活动模式,开发了集体育、艺术于一体的室内课间操,每天课间前3分钟学生有序在教室内体育锻炼,课间操结束后学生可离开教室自由活动。有的学校设有大课间活动,充分考虑班级数多,活动空间有限的因素,采用室内和室外两种形式,轮转进行。
可见,即便是在学生人数众多,空间、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挤出空间。这也是民意与学校良性互动的结果。
评判一所学校有很多指标,办学理念是否先进、课程体系是否有特色、学生成绩是否突出等,不一而足。但如果学生在学校的一日生活中,走出教室放松一下的机会都没有,那么,不管办学理念提炼得多么精彩、学生成绩如何突出,这样的教育离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美好教育恐怕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在课间活动的问题上,学校管理者一遇到阻力、困难,就往后退,不敢有所坚持,在其他问题上,是否也有勇气去突破阻力落实那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呢?这一点恐怕也是存疑的。
我们期待也呼唤,更多的学校管理者敢于担当,不要因安全顾虑而因噎废食,放弃对育人规律的坚守。更要呼吁的是,家长以及全社会共同为学校减压。说到底,压力更多还是来自家长和社会。学校所顾虑、所担心的还是安全事故之后家长的非理性维权,甚至孩子只是磕磕碰碰一下,也可能上纲上线,无休无止地闹。而舆论,则越来越习惯用放大镜审视校园内发生的一切。学校越来越容易因为一些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而被卷进舆论的风暴中。对于学校来说,这种凝视和压力,恐怕比安全风险本身更可怕。教育从来都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但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舆论如此这般聚焦、凝视。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当学校放开手脚,让孩子们在课间尽情玩耍、嬉戏、打闹后,孩子磕到了、伤到了,同学之间发生了争执、起了冲突。出现这种情况,恐怕是难免的,学校安全管理做得再到位,也不能百分百绝对避免。到时候,今天呼唤给孩子课间自由的家长和舆论,又能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仍然理解和支持学校?(李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