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95后女孩科普甲骨文出圈文化传承期待更多新力量
首页> 时评频道> 百家争鸣 > 正文

95后女孩科普甲骨文出圈文化传承期待更多新力量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05-20 10:13

  作者:胡欣红

  去年以来,从电影《封神》到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网络上掀起一股讨论商文化的热潮。河南安阳殷墟是商王朝都城所在地,更是闻名世界的甲骨文的发祥地。“95后”女孩李右溪,从职场人转型成为一名甲骨文科普视频博主,因为发起了“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的话题而走红网络。“鼎字为何这么萌?”“龙从何而来?”“中国二字最初的样子”……她用灵动有趣的讲解,让刻在甲骨和书写在古籍上的中国文字活了起来,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

  在公众印象中,古老的甲骨文简直就是等同于“天书”,研究者应该是皓首穷经的老学者。因此,当95后女孩李右溪曝出就读“全网最冷门专业”之后,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她的经历和言行,多次上了热搜,也带动了“冷门”学科的出圈。

  李右溪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深层次的因素。随着国力的日益增长,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随之不断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高度重视,研究汉字起源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作用,中国文字博物馆甚至面向社会发出“一字十万”的“悬赏令”,多次引起社会热议。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甲骨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成熟文字系统,也是汉字的源头,目前还有2/3的文字未被考释。由于剩下的甲骨文单字都是“硬骨头”,破译需要详细论证考据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绝非易事。作为一名甲骨文专业的研究生,李右溪想要释字还需经过“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打磨,但她把甲骨文“搬”上网,在推广与科普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甲骨文很“高冷”,但李右溪的科普很“接地气”。她觉得每个汉字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样子,背后都藏着一串故事,而探寻这些汉字“如何被造出来的过程”就像破案,“太有意思了”。正是秉承这样心态,她以幽默诙谐的方式介绍甲骨文,制作了一系列科普视频,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甲骨文,使得晦涩难懂的甲骨文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粉丝,将甲骨文这一冷门专业带入了公众视野。

  李右溪的视频中不仅讲述了甲骨文的源头和用途,还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文化常识,将甲骨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从商王也得靠“请客吃饭”与人联络感情,到“三千年前的一场车祸”和“甲骨文记录下的千年爱情”,再到“用甲骨文写的高考作文”,她用创意和热情将甲骨文以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向观众展示了每个汉字背后的生命轨迹和故事。当李右溪把甲骨文还原到古人和今人的生活语境与故事中时,一个个文字就变得闪闪发光起来。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它将中国人的想象力和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网友都在李右溪的账号下留言鼓励:“请一定要坚持下去!”李右溪的科普工作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她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甲骨文这一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系统“活”了起来,激发了公众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为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年来,通过新媒体等途径的传播,不少年轻人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只要方式得当,“Z世代”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结是可以建立起来的。希望有更多像李右溪一样的年轻人能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新力量”,以文字为桥梁,让我们与古人相遇。(胡欣红)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