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小学生玩太幼稚,大学生刚刚好”。从积木到泡泡机,从可达鸭到麦麦对讲机,成年人意外又不出意外地成了儿童玩具的消费主力之一。
据媒体报道,儿童节前一周,某购物平台“六一儿童节礼物”搜索同比增长700%,买家除了家长之外,还有不少00后大学生,甚至已经上班的成年人。一款原价38元的“麦麦对讲机”,一度被炒到三百元。
“童年”的意象,总是与生命初始的自然与天真相伴。那时候肯德基与麦当劳还是过生日的专属大餐,而不是“打工人”的饱腹之选;发条青蛙、塑料积木之类结构简单的玩具却能承包和玩伴一整个下午的快乐……无数光彩夺目而不可再现的生活碎片,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了扎根心底的情结。有心理学家曾讨论“成年人过儿童节”的话题时指出,这是在通过暂时的“年龄退行”,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自由”。
但时间总是一去而不复返,于是儿童玩具,包括随之展开的社交活动与网络狂欢,就成了短暂地留住童年的载体。无论是在吹泡泡、搭积木的过程中放空一会儿,排遣在快节奏社会中的紧张与焦虑之感,还是重温小时候充满仪式感地吃上一顿麦当劳的快乐,人们总能从中得到童年的滋养,稍稍寻回一些继续面对生活的勇气。在拥有一定经济能力之后“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谁说“余忆童稚时”不是一种人生的解药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了情绪价值买单,既是社会对个体情感需要的肯定与包容,也是“疗愈经济”蓬勃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品牌来说,在情感共鸣中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小小玩具中,同样藏着很多机会。(张尔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