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品读画中端午 领略文化魅力
首页> 时评频道> 百家争鸣 > 正文

品读画中端午 领略文化魅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4-06-09 09:05

  作者: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端午节历史悠久,民俗内涵丰富,是我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绘画里的端午,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端午将至,重新品读兼具艺术气韵与人文底蕴的端午题材画作,不仅可以看到画家笔下端午节的千姿百态,更可感受千年风俗,体悟先贤哲思,增进爱国情感,领略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与艺术传播中的独特魅力。

  品天中佳物

  自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端午题材绘画便层出不穷,不乏佳构。

  “端阳佳果熟熏风,色似黄金不救贫。曾伴榴花作清供,馋涎三尺挂儿童”,这是画家吴昌硕在《端阳风物图》上的题画诗。画中枇杷色灿如金,绿叶相衬,寿石做伴。这样的端午风物,激发了不少画家的创作灵感。

  以山水画著称的清初画家王时敏,其存世作品中仅有4件水墨花卉,其中3件都与端午有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午瑞图》,便以淡墨描绘了蜀葵、艾草等物,均为折枝花卉,笔简意远。从画风可见,作者继承了明代中期以来的写意水墨画传统,又独出机杼,给人淡雅清新之感。虽然作者并未题写画名或赋诗,但其题款“辛丑端阳戏笔”已巧妙指明所绘乃应节之物。清人陈舒的《天中佳卉图之一》,同样以时令花卉为主要表现对象,画中石榴花、萱草等或以没骨法绘就,或先勾线后填彩,设色清丽。

  端午风物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在于其体现四时变化、富有自然之美,更在于其承载着美好寓意。“五瑞”一般指菖蒲、艾草、石榴花、龙船花、蒜头,枇杷、蜀葵也常列其中。人们认为这些植物能入药防病、招福驱邪,画家也常常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如清初画家恽寿平的后人恽怀英在《天中景映图》中,继承并发扬没骨法,使画面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有赖于历代画家的巧思妙笔,表现端午风物的绘画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比如,齐白石以咸鸭蛋、雄黄酒入画,使端午题材绘画由曲高和寡的文人清趣逐渐向雅俗共赏的大众审美过渡。画中端午风物源自历史,活在当下,可感可触。此类题材,与古代春节前后流行的“清供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龙舟竞渡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题材绘画为当代学者留下了研究传统民俗的珍贵史料。传为北宋张择端所作《金明池争标图》是现存最早表现龙舟竞渡的作品,画家选取众龙舟冲向临水殿前标杆的瞬间,展现竞赛的盛况。元代画家吴廷晖的《龙舟夺标图》则是有据可查的较早有署名的龙舟题材绘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在元代山水画中别开生面。

  整体来看,元、明两代,龙舟题材绘画并不盛行,偶有所见,则多为南方画家所绘。主要原因在于龙舟竞渡一则需要河道,二则受地方风俗影响。在长江流域以南,尤其是江浙、岭南地区,赛龙舟是一年一度之盛事。故清代以降,龙舟竞渡之景多见于南方绘画,特别是河道密集的南粤地区。比如,在苏六朋、居巢、居廉等岭南诸家作品中就不时可见龙舟题材,成为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

  居巢的扇面绘画《赛龙舟图》虽为咫尺之属,但小中见大,清晰再现了当时广东地区龙舟竞赛的情形。从画面及人物衣着来看,或为画家的好友张嘉谟观摩龙舟竞赛,画家据此写实。无独有偶,在居巢创作此画的次年,其堂弟居廉也绘制了一件相似之作——《端阳龙舟竞渡图》。扇面宽不盈尺,但两船竞渡、小船助阵、观众围观的场景均鲜活灵动。与居巢之作不同的是,居廉画作中的龙舟竞赛是两船朝同一方向速进,前方有一艘小船导引。两种竞赛模式,时间仅相隔一年,或可为民俗学者提供参考。此外,从居廉的题识可知,此画乃忆写珠江荔湾地区龙舟竞渡之景,画中部分人物系画家好友。因此,这件作品不独为研究晚清风俗画提供佐证,更可印证彼时岭南画坛写实之风。

  通过图像研究,在历史的变迁中找寻文脉线索,不仅有助于人们走进创作现场、感悟艺术魅力,更可借助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故事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绘传统民俗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端午节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祛病防疫、龙舟竞渡、民间工艺、风物传说及饮食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端午民俗蕴含着古人的文化智慧,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吉祥、团圆的向往。不少画家围绕端午传统民俗展开创作,不仅为今人打开一扇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窗口,也让中华民族关爱生命、重视家庭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细读古画不难发现,今天的许多端午民俗均经历了不同形态的演化过程。比如,清代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册》,记录了8种端午期间的重要活动,像大众熟悉的“包粽子”场景便在作品中得到生动再现。画面前方,一位妇女正手握菰叶(茭白叶)看向身边的孩童,仿佛正在教他如何“裹角黍”;画面中间另有两组母子在尝试“裹角黍”,一派其乐融融之景。通过画面左下方注释可知,因古人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粽子又称“角黍”。在元代佚名《夏景戏婴图》、清代金廷标《儿童斗草图》等作品中,还可看到古人端午捉蟾蜍、斗百草等活动。这些活动潜藏着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体察和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发展,也吸引着观者去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智慧。

  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是相传已久的民俗。“钟馗图”在明清最为多见。明代画家文徵明的《寒林钟馗图》,是将文人情趣与世俗风尚相结合的一种尝试,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晚明时期。清中期以来,“钟馗图”无论在技法、材料,还是画面内容等方面,都与明代迥然有别。以任伯年、任熊、赵之谦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诸家,以及以苏六朋、蒋莲、居廉等为代表的岭南画家群体,都有力推动了钟馗题材绘画发展。任伯年和居廉还特意将米汁和朱砂混合,绘成“朱钟馗”。河北博物院藏任伯年《钟馗图》便是纯用朱砂所绘,人物背后并无衬景,威严彪悍的壮士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正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相契合。

  在中国美术史上,端午题材绘画虽然只是小类,但因其囊括了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主要画科,所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画家持续关注的对象。画作中所蕴涵的文化史、艺术史、民俗研究、社会研究价值,已然超越绘画本身,使之成为端午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篇章。(朱万章)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