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可这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公司”“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我觉得不准”……当前,各地校园招聘火热进行,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求职者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错失心仪岗位。
招聘场景中,MBTI测试正被企业们广泛应用。企业希望通过MBTI测试等性格分类工具洞察应聘者的性格、内在特质,以期考量应聘者是否与职位适配。甚至有些企业,已将MBTI测试当作筛选应聘者的硬门槛。可这真的合理吗?性格测试,能作为一项硬性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吗?
首先,MBTI测试的结果并不统一,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去做测试,结果大概率是不同的。而且,即便是心理学界对MBTI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存在争议。将这样一个不稳定、存在争议的性格测试工具作为决策考量,合理性存疑。其次,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积累经验,去塑造和发展个人,一些性格优势和职业能力,是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凸显出来的。企业先入为主地将性格测试作为硬门槛放在面试阶段,既忽视了应聘者的成长潜力,实际上也把一些合适人选推到了门外。而这样的所谓筛选,背后是很多人对“性格=职场表现”的刻板印象——认为E人天然适合人际交往频繁的岗位,I人在内容岗位上默默耕耘就很好等。以“性格=职场表现”的刻板印象挑选人才,无疑是不公平的。
性格测试,作为了解个体性格的一种方式,本无可厚非。但在招聘这一严肃的场合,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估体系。企业让其回归辅助工具的作用,而非将其作为决定求职者命运的硬门槛,才是对人才的充分尊重和对职场公平的维护。(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