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谷子
谁能想到,抱怨、吐槽竟然成了整顿大数据杀熟的“必杀技”。近日,有网友晒出了自己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攻略,比如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也要4309元,再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不去了”,过段时间,机票价格竟然变成1903元。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对着手机反复说,“太贵了,买不起,我太穷了。”过阵子再刷手机,发现同款商品竟然便宜了一半。装穷不一定真穷,给手机“洗脑”成功,反向PUA了算法,让网友直呼:打败算法还得靠“魔法”啊!那么,这到底有没有用呢?
网友通过故意反向评论、留言等手段,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对自己身份的认定。方法虽然看起来很有创意,表面上似乎有效,但根本上却是在互联网消费关系中,话语权不平等状况下的无奈之举。纵然可能临时有效,但在平台掌握算法规则的情况下,这些“小心思”也很容易被平台“预判了你的预判”,长期效果估计难以得到保证。
大数据杀熟的本质就是价格歧视,“突围算法”需要更精准有效的治理,不能只靠消费者在评论区“吐槽”、对着话筒给App“洗脑”。整顿治理大数据杀熟,营造公平的消费环境,回归互联网服务初衷,仅靠平台自查是远远不够的。算法毕竟不是算计,真正的“魔法”还是要建章立制,强化监管,让算法更守法。
这里是目光•短评,愿你目之所及,皆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