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任冠青
英语退出高考?摆摊被罚16万?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用AI洗稿炮制出的假新闻。例如,2024年10月,一则标题为“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监管局回应不交就罚145万”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该文章不仅标题博人眼球,形式也颇为逼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齐全。
可是经警方查明,当地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一事件。这篇引发热议的文章,是由一家传媒公司通过AI工具洗稿生成的,即利用AI技术,对他人发布的高热度文章、信息进行抄袭、改写、删减、拼凑,甚至直接编造,摇身一变成为伪原创内容。类似造假乱象并不少见,包括“上海某地惊现‘骨灰房’”“三星堆遗址挖出航母、核潜艇”等各种耸人听闻的不实内容。
对假新闻的炮制者来说,如此AI造谣的成本极低。相比于此前人工捏造、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等方式,借助AI工具,只需要在后台简单输入指令,就能批量生产仿真度极高的假新闻,一些内容甚至图文并茂,除了文字,还配有以假乱真的图片和视频。
对这些不法运营者而言,流量而非真实性,才是炮制此类内容的第一标准。只要能吸引更多网友去浏览和关注,就有望获得可观的流量收益和广告分成。于是,越是能骗走眼泪、激发对立情绪的话题,就越容易成为AI谣言的重灾区。有传媒公司甚至在运营流程手册中直言:用户看完感到愤怒的,就是一篇合格的文章。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今AI造谣已然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不法者往往会在兼职群里发布招募信息,教学员“洗稿”牟利,自己则通过赚取佣金、收取账户草稿箱存稿费等形式非法获利。这种一人动辄“手握”上千账号的造假方式,让假新闻不断发酵,影响力不断扩散。
AI造谣“一键生成”,辟谣却要跑断腿。验证真伪需要经过锁定信源、事实核查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而且假新闻被发现时,往往已然经过了较广泛的传播,对公共秩序和公众认知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不管是对被抹黑的个人还是地区,要想澄清事实、有效辟谣,显然要大费周章得多。
AI工具应该服务社会,而不是成为误导公共认知、扰乱公共秩序的“谣言制造机”。对于假新闻这种随着技术发展不断迭代的“疑难杂症”,还需要各方共同配合、合力应对。
正如前文所说,AI造谣一般具有一定的炮制套路和替换公式,对此,平台一方面要着力发展事实核查方面的反谣言工具,快速甄别和过滤自我矛盾、与事实相悖的AI生成内容;另一方面,也要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制止谣言的进一步发酵,并严惩问题账号。监管部门有必要抓住每一条线索,顺藤摸瓜找到并严厉打击其背后的非法产业链条,抬升违法成本。
对公众而言,增强对“AI系谣言”的免疫力和鉴别力,也是AI时代必备的一种媒介素养。一般来说,这类谣言往往会集合各种耸人听闻的信息元素,将人的焦虑、愤怒、恐慌等负面情绪值“拉满”。尽管要求受众对所有信息一一核实或许并不现实,但是最起码,当我们看到一篇来源成谜、又精准戳中浏览和转发冲动的内容时,不要丢掉最基本的质疑能力,先问问自己:眼前的内容,会不会是AI“洗”出来的耸动谣言?(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