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沈志军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有点特别。
在这里,想看动物表演?没有。
能否确定看到某种动物?也不一定。
想一眼找到某种动物?很有难度!
尽管如此,动物园依然备受欢迎,接待人数屡创新高,每年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其中七成以上来自外地,30岁以下年轻人占大多数。
“规矩”这么多,为何还能受到游客喜爱?关键在于坚持关爱动物、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办园理念。
2008年,我来到动物园,成为3000多只野生动物的“大家长”。彼时,园区主要靠动物表演和有偿投喂营利运转,飞禽走兽大多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
上班第一天,我满怀期待地对10岁的儿子说,“爸爸可以经常带你看动物了”。没想到他嗤之以鼻,“那是小孩子才去的地方!”那一刻我很受震动,如果连孩子都不爱逛,动物园谈何吸引力,又怎能发挥出自然教育等应有作用呢?改变,刻不容缓。
动物的定位要变。它们不是被圈养围观的“展览品”,而是园区生活的“主人翁”。我们取消表演、改造场馆,不断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以狼群为例,狼馆依山而建,洞穴、山涧、溪流混搭,还原野外环境;食谱根据成长需求定制搭配……如今,狼群找回了机敏的原生状态,游客也在沉浸式参观中领略其风采。可以说,园区内动物是“主人”,游客是“客人”。在漫步时看见长臂猿于丛林间惬意游荡、偶遇野猪在落叶窝打滚拱土,别有一番趣味。
饲养员的角色要变。早在2013年,园区就开始招聘拥有硕士学位的饲养员。这并非大材小用,而是基于向物种综合保护转型的趋势,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园区内,饲养员不仅是照料动物、陪伴成长的护理人,也是研究生物繁育、疾病防治的“守护人”。为更好抚育小猩猩,他们会主动穿起厚厚的黑毛衣,模仿母猩猩的举止;当有动物离世,他们会撰写讣告,为“獐生”“熊生”作一个总结。近年来,园区还在饲养员的共同努力下,将人工繁育的河麂后代放归自然,促进了区域生态物种的恢复。
发展的方向要变。作为城市中动植物集中度最高的场所之一,动物园不单单是消遣、休闲的场所,更应成为了解自然、生命及生态系统的一扇窗口。我们树立“大生态”观念,搭建循环储水罐,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将动物粪便再生产为有机肥;积极进行公益救助,收治市民送来的野生动物;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将物种保护理念融入其中,并将收入反哺至动物生活环境改善。一系列举措,既重塑了传统动物园的价值取向,也切实回馈了城市环境建设与人类生活,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个方面的变化,也对游客产生了积极影响。过去小朋友看动物时经常拍玻璃,现在很多家长会主动告诉孩子,不要打扰它们。年轻人把这里当作情绪疗愈所,在悠然闲逛中舒缓压力、在观察动物中放松心灵,还掀起了一股“Zoo Walk”(动物园漫步)的潮流。事实证明,把动物放在第一位,守护生命、敬畏自然,不仅不会降低动物园效益,反而有利于焕发生命力、提升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万物有灵,和谐才能共生。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尊重与爱,进一步将动物园打造为人与自然交流连接的桥梁纽带,引领更多人走进自然、关爱动物、感悟生命,守护好共同的生态家园。
(人民日报记者白光迪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