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了他对AI赋能教育的建议:在高校,应把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建设;提升教师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在师资短缺和教育欠发达地区,可定点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示范校,探索出可操作可复制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把AI放进教学中,这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生成式AI工具已经触手可及,无论是将它作为工具,还是将它视作挑战,都意味着人的教育需要进化。2024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AI教育”。
从硬件角度说,让AI为教育赋能已经做好了准备。调查显示,城乡学校的互联网覆盖率、交互式多媒体的配备率均达到90%以上,城区学校略高于农村学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学校生均拥有的信息化设备等办学资源甚至逐渐高于城镇学校。但软环境不容乐观,学校普遍缺少专业人员的支持,尤其是在乡村学校。设备有了,但因为没人用、没人教,资源就会闲置。
因此,定点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示范校的建议,有着现实意义。比如,AI可以带来虚拟教育资源,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当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学生数据被“喂”给AI后,AI生成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也就越准确;AI还能帮助教师从繁琐的日常任务中脱身,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帮助学生。
当然,所有使用AI的过程,都要面对AI自身的局限或缺陷。比如AI幻觉带来的信息真实性问题;比如过于依赖AI,反而影响对学生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再比如电子设备成瘾、信息安全问题等。不妨在更大范围内讨论,如何为AI教育建立伦理框架。
技术应该是向善的力量,这关乎教育公平,更关乎社会的未来。(文字:马青 制图: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