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杜蒿坨
街头“1元秒杀”做局,数据画像精准施骗,“教授专家”轮番登场,将成本不足30元的阿胶标价4980元卖给老年人……据报道,四川攀枝花警方近日打掉一个以“健康养生”为幌子、专门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诈骗团伙,目前该案已正式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又见熟悉的养老诈骗套路,又见骗子的围猎表演。这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精准围猎的养老诈骗套路,看似设计巧妙、严丝合缝,形成了表演诈骗的闭环,实则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疑点和异常。比如,在某商圈有大量老人频繁出入“忠粮优选生活馆”,手中提着印有“特供保健品”的黑色塑料袋,就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攀枝花公安部门正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异常情况,并引起高度重视,由此切入调查才揭开了养老诈骗的盖子,打掉了养老诈骗团伙。
这一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防范遏制围猎型养老诈骗需要更敏感的监督神经,需要更多双敏感的眼睛。只有保持对养老诈骗的种种异常情况的敏感,才能做到对养老诈骗早发现、早防范、早干预、早制止、早查处,才能把养老诈骗的危害性控制到较小程度,才能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养老诈骗无论采取何种套路,无论是在线下门店挖坑,还是在线上直播间设局,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或规律,都离不开“把手伸向老年人的钱包”这一本质,都会暴露一些蛛丝马迹。在线下诈骗活动中,不少老年人往往频繁地到某场所集中参加按摩、听讲座或营销活动,往往在一开始会领鸡蛋、挂面、廉价药贴等,然后会买回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或其他生活物品。在线上诈骗活动中,一些老年人则痴迷于观看养生直播,经常与主播互动,或者接受主播的嘘寒问暖,并逐渐被主播洗脑,接二连三地在直播间购物。
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该加强对线上线下有可能涉及养老诈骗的异常情况的监测,健全监测网络,多渠道收集发现异常信息,提升对异常信息的反应、研判、处置效率,把异常信息作为打击养老诈骗的突破口,实现抓早抓小,让防诈治理更靠前。相关网络平台应让管理机制更敏感,通过AI工具提升对直播间涉老诈骗信息的筛查、甄别、拦截能力,动态调整完善直播敏感词,发现直播间的营销行为有涉老诈骗的疑点时,及时采取取消推荐、限制流量,暂停账号功能或封禁账号等措施,并报告监管部门。
需要强调的是,子女等近亲属应对老年人多关心、多陪护、多沟通,让老年人得到更多情感慰藉,避免老年人陷入精神孤独,在发现老年人有长时间上网、频繁接听陌生人电话、频繁网购或经常领回各种廉价物品、参加相关营销活动时,应该引起足够警惕,敏感起来,积极与老年人沟通,问明原因,如察觉老年人的行为异常,该疏导的疏导,该劝诫的劝诫,该报警的报警。另外,其他人在发现老年人有频繁出入某场所听讲座、参加营销活动、购买保健品等异常情况时,也应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承担一份呵护老年人的责任,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公安等部门还应联合社区,通过多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范养老诈骗宣传,解构养老诈骗套路,教育引导老年人增强防骗意识,绷紧防骗神经。(杜蒿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