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谷子 于天明
如果微信推出“已读”功能,你会开启吗?近日,社交软件上的消息“已读显示”功能引发热议,网友们也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对此,腾讯公司公关总监明确回应,“已读”功能会增加信息接受者的心理负担和社交压力,微信始终不会提供这个功能,以后也不会。此言一出,不仅立即冲上热搜,更揭开了数字化社交时代的深层焦虑:当技术无限逼近人性时,我们又该如何守护最后的情感缓冲带。
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既要满足高效沟通的需求,也要照顾到用户的隐私感受和心理状态。增加“已读”功能,意味着用户的每一条信息都被“监控”,让信息接收者无处遁形不说。很多信息发布者也表示,在看到对方已读自己消息后,却迟迟没有回复,这种“沉默”反而加重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已读”很有可能让随时随地必须回应成为一种“硬性指标”,甚至会沦为职场PUA工具和被各种“绑架”的理由。
社交工具不应成为压力的放大器,而应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争论的背后,其实是谁想要“已读”,谁又害怕“已读”。微信的选择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数字化时代的人际关系困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社交工具,是追求效率至上,还是守护情感自由?从古代飞鸽传书到现在的5G通讯,人类或许用了两千年才明白:最好的沟通,从不是及时响应,而是心有回响。
这里是《目光》专栏,愿你目之所及,皆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