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希祥
说到盲道,大家都知道,那是为视障人士专设的道路设施。其初衷是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帮助和方便视障人士行走,主要分为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两种类型。
据有关资料介绍,1961年美国就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1991年,北京建成国内首条盲道。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
然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们看到,不少城镇中,相当部分的人行道上都已经铺设了比较突出的盲道,但其在使用的功能、效果、频率、美观等方面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在铺设前没有做足调查研究,在铺设后没有跟踪了解、收集反馈。
目前,在盲道使用方面,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
盲道被使用的次数有限。综合来看,而今,视障人士出行可依靠的工具不再只有盲道。视障人士出行,仅依靠自身拄杖前行不再是唯一选择。一方面,各类公共交通及其配套服务设施越发完善,为视障人士出行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一部分视障人士在亲朋或导盲犬的陪同、辅助下,能比较安全、顺畅地行走,不一定需要全程借助盲道。
盲道铺设得不够工整。大部分盲道在刚建成时比较工整,但没多久就高高低低、歪歪斜斜,缺乏长期维护。别说盲人,就是正常人行走在上面,特别是拖拉行李箱从上方经过,也时常留下别扭、吃力的印象。
盲道的美观不受重视。一般盲道好像都只有凸纹,以区别于边上道路的纹理。至于其美不美观,与周围环境、景色是否和谐,似乎并没有得到考虑。试想,如果盲道本身在铺设的过程中注意了美观,是否会更受尊重与重视,得到更好的管理与维护?
基于上述观察与发现,笔者建议——
铺陈盲道前后应做更充分的调研。如眼下老旧小区安装电梯、铺设无障碍坡道,事先调研人行道周围视障人士的居住与生活状况。尤其在视障人士经常需要前往的医院、学校等区域,盲道必不可少。
基于实用性改进盲道的设计细节。除了常见的横条凸纹地砖,还可根据视障人士行走特点、习惯、体验、偏好,结合当地路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更合适的地砖,以提升行走的安全感和舒适度。有些盲道较长、面积较大,需要关注其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衔接是否顺畅。
除了核心功能之外,任何一种具有实用性的工具、设备、设施均承载着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愿我们的道路设计者和建设者在这方面更用心,使我们的市政设施在完成基本的功能建设之后更上一层楼。(朱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