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广江
做“血液净化”,能延年益寿?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报道,河南郑州87岁的老太太结识了郑飞医院的“张主任”,对方宣称做一次血液净化治疗,可以精准地从血液里分离1180多种毒素,做到“血液净、百病消”,甚至可以多活5至10年。老人便瞒着子女将36800元养老钱打入“张主任”私人账户。
对此,郑州卫健委21日晚发布通报称,郑飞医院具有开展血液净化技术的资质,但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超适应证诊疗、未按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未按规定填写病历资料的违法违规行为。该委拟对郑飞医院作出撤销血液净化技术备案、相关责任人暂停执业活动的处理决定。
该通报并不能平息舆论质疑。一方面,通报内容比较笼统、模糊,且有不少专业术语,让普通人看不明白;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比如“张主任”到底什么身份、是否为医托以及是否还有其他受害者等,通报并未提及。通报说了,其他有关问题线索,相关部门也同步在调查处理。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更折射出血液净化技术被神化、泛化为“保健神器”的社会隐忧。
血液净化本是临床医学中严肃、严谨的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和血液滤过等,主要用于肾功能衰竭、中毒、严重高脂血症等危急重症的治疗。对重症肾病患者来说,血液净化技术的运用,的确是一种福音;但对正常人来说,不应该、也没必要接受这种医学治疗。
对此,医学界早有共识:健康人体内代谢废物可通过肝肾自然排出,无需外力干预。将救命技术滥用为“保健项目”,无异于让健康人承担无谓的医疗风险,是典型的“花钱买病”。
然而,近年来,部分机构将这一技术包装成“清除毒素”“延缓衰老”的“高端保健项目”,宣称“血液净、百病消”,甚至以“见证奇迹”为噱头招揽健康人群。如此滥用医疗技术,是对科学的曲解,更是对公众健康的漠视。血液净化技术的神化和泛化背后,是逐利者对医疗伦理的践踏。在利益驱使下,一些机构利用公众对健康的焦虑,将严肃的医疗技术异化为了牟利工具。
遏制血液净化技术滥用,需多方协同发力。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形成合力,严查医疗机构与非机构勾结、违规开展非必要治疗等行为,提高违法成本,杜绝“罚酒三杯”式处理。同时,医疗机构须坚守伦理底线,严格区分治疗与保健,杜绝科室外包、资质滥用。
公众健康素养短板也需补齐。长寿与健康无法通过“捷径”实现。盲目追求“高科技保健”,不仅浪费金钱,更可能损害身体。但许多人对血液净化技术一知半解,易被华丽话术迷惑。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和媒体有责任普及医学常识,揭穿伪科学话术。
总之,每一次乱象的曝光,都应成为行业净化的契机。唯有让医疗回归严谨,让监管长出牙齿,让公众回归理性,才能阻止更多人落入陷阱,守护医疗行业的尊严和声誉。(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