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志疆
谁能想到,国内一家山寨机构竟然惊动了联合国。不久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通过联合国微信公号发布声明称,一家名为“四川中青人才科技研究院”的机构,仿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品牌标识,抄袭官方网站内容,虚假宣称与其存在官方合作,并以此对中国大陆学生实施欺诈活动。
新华社记者跟踪调查发现,“四川中青人才科技研究院”提供的假证五花八门,不仅有职业技能证书、竞赛奖状、志愿者证书、结题证书、教授推荐信、聘书等多种证书,甚至还有价格从3000元到59800元不等的“联合国UNGA志愿者”项目。此外,该“研究院”还开设有“中青智赛”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大量针对大学生的竞赛信息:“NATF杯创新创业大赛”“NATF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种类五花八门,有数十项。更可笑的是,该机构竟然还依托山寨网站,对假证进行所谓“验真”。
公司注册地址是假的,事业单位印章是假的,各种竞赛与奖项也是假的……这个彻头彻尾的山寨机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荒唐。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虽然谎言已被拆穿、网站已打不开,该机构开设的网店却还在运营,售卖山寨证书的行为并未停止。不仅于此,记者在淘宝网上发现,一家售卖NATF证书的店铺就有上千条销售记录。
山寨机构的造假产业链上,通过仿造官方网站、制作假证书、擦边正规赛事名称等方式,迷惑急于获得证书证明的求职者、求学者,等到他们发现是山寨证书早已为时已晚。而且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并不正当,上当受骗者往往也不敢声张维权,由此更加纵容了此类黑灰产。更关键的是,这一畸形市场的存在,说明了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寄希望于走捷径,试图不劳而获。这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不仅很容易让人上当受骗,而且也扰乱了公平竞争的秩序。
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修订后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明确了竞赛的属性和功能,做出了一系列优化调整,确保竞赛活动合法合规、公平公正。随着竞赛“白名单”的发布,国内的各种竞赛活动日益规范。于是,一些人另辟蹊径将贪婪的目光盯在国外机构和奖项上。花钱就能办的山寨国际奖项大行其道,不仅给上当受骗者造成直接损失,而且会妨碍正规的国际合作。
清除各类招摇撞骗的山寨机构,一方面需要强化国际组织、官方机构全称和缩写的域名管理,对山寨网站予以及时清理和关闭;另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顺藤摸瓜斩断造假产业链。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也应该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对“保录证书”“背景提升”等涉嫌违规的关键词予以屏蔽,对“国际组织”“官方组织”等关键词予以审慎核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各类竞赛也应当逐步回归到兴趣特长上来——不断降低竞赛对升学的加成作用,片面追逐竞赛证书乃至不惜知假买假的现象,自然也将大大减少。(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