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鲍南
满载家电、轮胎、防水卷材等出口商品,今年北京首趟中欧班列从房山区驶出,开往9000多公里外的莫斯科。借由疾驰的列车,“京津冀制造”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作为全国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京津冀有大量从事外贸行业的商家。当前全球集装箱海运不确定性较高,中欧班列的时间和运输成本优势愈发凸显。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携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铁路、公路、港口、口岸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成型,打通了一条条跨越省界、直通欧亚的“钢铁动脉”。天津港的中欧班列驶入汉堡,河北石家庄的列车通达中亚,北京平谷发出的集装箱直达俄罗斯,一条条热络的贸易线为京津冀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欧班列所载货物,也是京津冀区域分工协作的成果。从家电到无纺布,从橡胶制品到成品零件,有的是北京研发、天津实验、河北制造;有的是河北生产、北京销售、天津发运……种种协作方式,反映出京津冀正加速向“产业共建、链条互补、市场联动”的高级阶段迈进。依托中欧班列,京津冀的产业链得以缩短材料准备与订单交付周期,企业增加了现金流和竞争力,又进一步确保了中欧班列货物的稳定性,令市场信心更足,形成良性循环。
与“硬联通”同步推进的,是“软协同”的持续深化。对于本次班列,北京铁路局实行优先计划、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挂运、优先放行的“五优先”政策,为班列开行开辟了“绿色通道”。这一缩影背后,是京津冀推动班列顺利开行而进行的大量流程优化工作。北京推动通关便利化改革,实现信息标准互联互认;天津优化港口联运服务,提升运输效率;河北加快建设保税物流和多式联运枢纽,提供仓储与配套支持。正是在机制层面打通堵点,合作层面加强衔接,区域内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才得以更加高效地流动起来。同时,为适配中欧班列所进行的制度创新经验,也成为京津冀建设开放新高地的宝贵财富。
可以预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的大背景下,未来三地还将有更多企业搭乘这条“钢铁驼队”走向国际市场,不断释放出区域一体化的“乘数效应”,写下更多联通全球、互利共赢的新篇章。(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