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唐传艳
你买的“保税仓发货”的保健品,可能是假进口。近日,媒体记者接到消费者的反映,他们购买的一些标称为进口的保健品,表面上看进口手续齐全,跨境电商店铺也确实拥有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营许可文件,但这类保健品合法外衣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条制假售假的黑色产业链。记者调查发现,所谓进口保健品,在原产国却查不到信息。一些机构在境外开公司、买商标,在境内生产,假保健品摇身一变成了进口货。
过去保健品市场的问题多集中于虚假宣传或非法添加,如今造假者将目光投向跨境渠道,利用消费者对“保税仓发货”的信任,将国产货包装成进口高端产品。除了注册空壳公司,伪造境外品牌资质之外,有些造假者甚至将国内生产的胶囊运至海外简单包装后“出口转内销”,以规避国内的质检。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成为不法商家的新套路。
与其他套路相比,假保健品穿“洋外衣”的危害更大。当前,一些人迷信“洋品牌”,盲目地认为国外的保健品的质量标准更高,监管也更严,因而更值得信赖。假进口产品销路很好,原因就在于此。但现实是,在“洋外衣”的掩盖之下,商家非法添加药物、生产环节脏乱等操作更为大胆。此外,跨境交易不管是否存在,都能被商家当作幌子来搪塞质量问题和逃避追责,导致消费者不知道找谁维权,尤其在法律适用、证据收集等方面都存在障碍。
针对此类乱象,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要大幅提高假进口保健品的违法成本,对制假售假企业实施顶格处罚,并且要对相关责任人追查。此外,要进一步强化相关电商平台的监督责任,督促平台对“保税仓发货”商品进行全流程监管,要求对产品的原产地、成分标识等进行细致公示和核验,对于疏于监督的电商平台,则要追究连带责任。只有让违法者付出远高于违法所得的代价,才能让他们主动摒弃这一欺诈套路。
但也要看到,由于假进口保健品的销售链条更长,销售过程也更复杂,要加大末端打击力度的同时,也要让监管和治理贯穿到各个环节。比如在生产端,要建立跨境保健品专用追溯码,强制公开原料来源与加工地;在流通端,要求电商平台将保税仓商品数据接入监管系统,并打通海关、市监、税务等部门数据,实现风险预警与跨部门协同执法,让假保健品不管是真跨境还是假跨境,都能够被快速识别。
在跨境电商日益发展的当下,假进口保健品的新套路值得警惕。治理保健品乱象应以问题为导向,既要对传统乱象保持治理高压态势,更要尽早剥除保健品虚假的“洋外衣”,避免新的欺诈套路被广泛效仿,导致消费者承受保健品欺诈带来的更大危害。(唐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