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一陵
伴随着短视频的普及和下沉,以教室等校园场景为主的短视频越来越常见。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多个短视频平台搜索“师生日常”“校园生活”“班主任视角”等关键词,大量标注老师身份的博主分享学生出镜短视频和教室监控视频,涉及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同学段。除了学校外,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也将学生视频当作账号卖点随意发布,甚至打起了擦边球。
有些短视频内容属于对课堂以及校园生活的记录,如不少视频以第一视角拍摄,多为记录上学的一天、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有些则是一些刻意炮制的剧本,要求学生配合直播表演;一些内容生产者为了博取流量,甚至不惜摆拍校园霸凌等涉未成年人不良导向的内容。
前一种情况,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举一动被公开在网络上,被无数公众所围观,这可能导致学生无法专心听讲,班级成绩大幅下滑。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为了获取流量,不惜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私人生活等未经同意的画面发布到网络上,导致孩子的隐私被过度曝光,带来对儿童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的侵害。一些培训机构以学生为卖点打擦边球,拍摄学生隐私等,更可能让学生遭受网络恶意的攻击,陷入网暴漩涡之中。
后一种情况,拍摄者为了吸引眼球,炮制恶俗剧本,拍摄发布三观不正的视频内容,严重的还可能扭曲学生的价值观甚至行为。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以伤害同学、损害同学权益为目的拍摄的视频,一方面可能给被拍摄者带来伤害,另一方面相关视频的传播也将带来不良示范效应。此外,还要警惕一些假冒师生、借学校取景的博眼球视频,这些视频既可能扰乱学校教学秩序,也可能混淆视听,给学校和师生带来困扰。
当前,校园日常已经成为短视频的一大题材,要“一刀切”禁止校园题材的短视频内容并不现实。但是底线不能失守,规矩必须立起来。在校园短视频乱象频发的背景下,明确教师的职责边界与学校对学生的引导责任,是守护校园净土、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对于拍摄校园短视频的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是第一职责。拍摄短视频的目的是什么,必须想清楚。将课堂当作拍视频的秀场,将学生作为供自己驱使的演员,为了吸引流量而编排教学,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育初心。教师将镜头对准学生,必须事先征得学生及其监护人的同意,应当严格遵循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确保视频内容积极健康、不涉及学生隐私。学校则应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短视频,使其成为记录美好生活、促进学习成长的有益工具。
校园短视频的传播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更塑造着社会对教育、校园生活的认知。平台不能漠视未成年人保护责任,对侵犯学生隐私、扭曲价值观的内容听之任之。总而言之,校园不该成为谁的秀场,平台必须履行主体责任,在内容审核上把好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李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