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石川
“我在麦田看到不少垃圾。”据报道,在四川成都环城生态区里,有10万亩粮油产业带,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至少有20个“野生”网红点位。金色的麦田景观吸引了一大批市民打卡,但有人在麦田踩踏出小道,且留下不少垃圾。
麦田金黄与垃圾辣眼放在一起,这一幕确实不太和谐。旅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留下了垃圾,破坏了现场,无疑煞了风景,也让后来的游客倒了胃口。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打卡者肆意踩踏庄稼,还直接影响了收成,给农户带来不可忽视的损失。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与“网红打卡点”相伴而来的,不只是真金白银,更有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塑造良好形象的契机。因此,很多地方近年来甚至在积极主动地打造“网红打卡点”。比如,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每年推出30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安徽合肥也曾制定《合肥文旅网红打卡点培育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在全市开展乡村文旅网红打卡点推选工作。
而另一边,据报道,成都环城生态区的遭遇并非个例。四川绵阳游仙区仙鹤镇帽儿山上的麦田,被游客踩踏破坏;安徽池州的一棵被称为“孤独的树”,大量游客涌入导致周边农田被踩踏损毁:居庸关某处曾因列车穿越花海而走红,有打卡者为了拍照逼停列车……
尽管文旅部几乎每年都会在出游高峰期发布“遵守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不在网红地任性打卡拍照”等提示,但可以想见的是,在生态保护意识、文明意识全面提高之前,类似的冲突仍会在不同地方反复上演。
成都环城生态区负责人表示,管理部门后期会根据打卡点的热度,在部分点位增设游览通道、观景平台,引导游客有序打卡,避免踩踏农作物。管理部门还安排了垃圾清理人员,增设了安全文明的宣传标语、科普告示牌。诸如此类的做法值得点赞。
更进一步说,比起对农田造成破坏后再去批评和补偿,如何在事前就做好各种配套工作和应急预案,从而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仍然考验着地方的管理智慧。在此前的讨论中,不少人提出建议,例如规划观景路线减少对农作物的踩踏,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来保障农户收益不至受损等等,都值得管理者多听、多参考。
“游玩时留下美好瞬间,不该以毁坏麦田为代价。”游客应恪守文明底线,管理部门也要将打卡行为纳入规范轨道。“麦田”不仅承载着诗与远方的想象,更是农民汗水浇灌的生存根基。打卡网红点,不能只在“到此一游”中留下丑陋。(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