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海 凝
24日适逢周末,位于天津和平区的一家手作集合店内,“90后”田静手持金丝镊将铜丝掐成海棠花纹,这是掐丝珐琅工艺的关键步骤。田静是一名律师,这是她首次体验掐丝珐琅技艺,“感觉平日处理案件积攒的压力,随着金丝在线条间游走的节奏被一点点熨平了。”当前,与非遗相关的手作日益受到大众欢迎,既催生出一些新业态、新职业,又成为许多年轻人获取情绪价值、消解压力的“良方”。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少非遗传承人通过开设线下体验店,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参与、学习非遗技艺。以天津为例,在网上输入“手工体验”关键词,搜索出涵盖非遗手作项目的线下体验店就有50多家,店中设有以传统技艺为主题的两至三小时课程。
这类课程不仅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而且参与非遗手作也让年轻人受益匪浅。近些年来,社会节奏快、工作负荷重,让不少年轻人处于紧绷状态。像上述新闻中的田静,平日处理案件积攒下不少压力,而通过体验非遗手作,随着金丝在线条间游走,压力就会逐渐消散。由此可见,体验非遗对于精神压力具有治愈之效。所以,非遗正让年轻人越来越“上头”现象,越来越多出现在生活中。
除了在非遗手作店参与体验外,年轻人还通过观看非遗直播了解非遗项目,或者购买非遗商品。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非遗手作成为“解压新宠”,因为非遗有了更多实质功能,不仅能给年轻人带来各种物质功能,而且还能带来精神功能——排解压力、缓解紧张。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非遗手作能解压,而喜欢上非遗项目、非遗技艺,这恰恰是非遗传承良机。
年轻人通过体验非遗手作缓解精神压力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非遗“传承人”。尽管这种传承没有经过正式拜师收徒程序或仪式,但当年轻人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在非遗手作上,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非遗传承人,至于非遗技艺如何则取决于非遗传承人怎么教,以及年轻人怎么学。能肯定的是,年轻人在参与非遗手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学到了部分非遗技艺,或多或少受到了非遗熏陶。
这对非遗传承人和有关方面是一种启示:要想让非遗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就得不断丰富非遗的功能和价值。有人已经发现参与非遗体验可以带来情绪价值,还有不少人发现体验非遗手作有解压价值,这些新价值都有助于吸引年轻人与非遗传承同频共振,实现多赢。作为非遗传承人,应该不断挖掘非遗的更多价值,不断创新传承方式;作为有关方面,也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非遗传承工作走近年轻人。
坦率说,想办法让年轻人参与非遗体验,并从中获得情绪、解压等价值,是最好的一种传承方式。如果结合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举行体验活动,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比如天津某艺术中心主理人说,“大家热情特别高,端午期间我们将再举办一次点翠技艺的体验活动,目前已有40人参与报名。”当非遗传承遇到年轻人热情高涨,没有理由不实现多赢——只有多赢,非遗才能更好传承。(海 凝)